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
被引量:
5
全文增补中
导出
摘要
本文在考察、研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来龙去脉的基础上 ,提出这一至理名言“是近代维新派思想家麦孟华对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一语所作的新的概括和提炼”。
作者
张锡勤
机构地区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2-23,共2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
梁启超
麦孟华
孙中山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18
1
巴斯蒂.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J]
.近代史研究,1997(4):218-229.
被引量:69
2
马戎.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122-133.
被引量:374
3
杨建新.
“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6(2):1-8.
被引量:26
4
何兆雄.
论生死学相关问题[J]
.学术论坛,2006,29(8):21-25.
被引量:2
5
但兴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再诠释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0):14-20.
被引量:10
6
张伟.
中华精神的核心蕴涵及当代价值[J]
.山东社会科学,2007(7):14-18.
被引量:6
7
[1]吴天任.康有为先生年谱:下册[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4:575.
8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杨晓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J]
.中学历史教学,2007(11):48-48.
被引量:1
10
景戎华.追思·俯察·展望[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99.
引证文献
5
1
但兴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再诠释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0):14-20.
被引量:10
2
王明德.
论麦孟华[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2-25.
被引量:1
3
桑东辉.
中国传统官德对当代反腐倡廉的启示[J]
.廉政文化研究,2014,5(2):80-85.
被引量:1
4
魏朝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概念、逻辑与未来[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7):58-63.
5
赵炎才.
民初新式知识分子重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J]
.河北学刊,2024,44(5):106-114.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路鹏程.
私谊网络:晚清报人聚合途径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0,32(4):105-111.
被引量:7
2
关心.
从萌发到形成:抗战音乐在国民意识演进中作用分析[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9-153.
被引量:7
3
韩献栋.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历史演化与结构变迁[J]
.当代亚太,2012(4):78-99.
被引量:9
4
范庆超.
抗战家书的民族国家意识[J]
.青海民族研究,2018,29(4):10-15.
被引量:2
5
孙向晨.
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天下意识[J]
.探索与争鸣,2014(9):64-71.
被引量:27
6
张建晓,孙其昂.
“廉文化”的价值蕴涵及其转化[J]
.重庆社会科学,2015(4):81-85.
被引量:5
7
周永生.
如何评价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J]
.东北亚论坛,2015,24(6):35-42.
8
魏朝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概念、逻辑与未来[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7):58-63.
9
王慧.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与《天下体系》中的现代与传统[J]
.文学教育,2017(22):81-82.
10
张屹,周润年.
试论清末“新政”中的西藏地方教育发展--以近代边疆教育为视阈[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76-84.
被引量:2
1
张锡勤.
麦孟华思想简论[J]
.求是学刊,2004,31(1):39-44.
2
李异鸣.
1840-1949中国人的非常话语[J]
.幸福(下),2016,0(9):62-63.
3
韩强.
辛亥革命与中国哲学大论辩[J]
.甘肃理论学刊,2007(6):23-28.
4
王助尧.
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实质[J]
.探索,2000(2):4-7.
被引量:5
5
殷光中.
基督教新派应称耶稣教[J]
.中国地方志,1982(5):77-77.
6
韩强.
思想的争锋——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大论辩(1901—1919)[J]
.河南社会科学,2008,16(1):33-40.
被引量:1
7
王族.
新派朝圣者[J]
.中国西藏,2001(3):58-58.
8
赵瑞林,尚连山.
对“阐释”的澄清--兼论《逻辑哲学论》中的言说方式[J]
.理论探索,2013(5):52-55.
9
青蛙的国王[J]
.轴承工业,2008(5):36-36.
10
才让太.
公元八世纪的苯佛关系及苯教新派的形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2):96-104.
被引量:7
道德与文明
200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