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译丛》
2000年第4期74-79,共6页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Today
同被引文献61
-
1吕森,胡传胜.历史秩序的失落——在现代性、后现代性与记忆讨论的交叉点上的历史研究[J].学海,2001(4):31-37. 被引量:4
-
2熊秋红.司法公正与公民的参与[J].法学研究,1999,21(4):47-64. 被引量:81
-
3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J].中国社会科学,1997(4):11-32. 被引量:293
-
4李希慧.刑法的论理解释方法探讨[J].法商研究,1994,12(5):20-27. 被引量:3
-
5何荣功.论刑法扩张解释的根据、类型及适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4):43-48. 被引量:15
-
6陈新,徐菁.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J].史学理论研究,2004(3):66-79. 被引量:10
-
7周少华.“类推”与刑法之“禁止类推”原则——一个方法论上的阐释[J].法学研究,2004,26(5):58-70. 被引量:35
-
8杜宇.刑法视域中“理性预期”的初步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3):203-212. 被引量:1
-
9陈兴良.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5,23(4):38-48. 被引量:49
-
10蒋熙辉.刑法解释限度论[J].法学研究,2005,27(4):114-121. 被引量:48
二级引证文献36
-
1毛雨.读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浅谈“后现代主义”史学[J].青年文学家,2019,0(20):150-151.
-
2聂俊.浅析谈歌历史笔记小说的叙事模式[J].青海师专学报,2009,29(1):53-60. 被引量:1
-
3汤锋旺.超越现代性:后现代对历史学的挑战——以《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为中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101-102.
-
4王东海.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的司法认定[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37-41. 被引量:1
-
5北京平谷区电子政务办公平台[J].办公自动化,2005,14(3):8-9.
-
6蓝鸥.2005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122-129.
-
7刘洋.历史影视剧的大众文化样态与作为选修的大学历史课程[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0):48-50.
-
8李建森.从“历史神话”到历史梦呓——一种对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的现代性结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117-121.
-
9张光华.大陆学界“后现代与历史学”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8(3):118-120. 被引量:5
-
10郭震旦.近20年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被引量:1
-
1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5,0(6):64-64.
-
2赵家祥.对西方历史哲学两个命题的评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32-36. 被引量:3
-
3林校生.西方历史哲学的产生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转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3-18. 被引量:1
-
4石玉.历史哲学:史学与哲学间的桥梁——读《西方历史哲学导论》[J].史学理论研究,1992(3):149-151.
-
5章余之.评《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J].史林,1991(3):86-87.
-
6顾晓伟.西方柯林武德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17(2):112-124. 被引量:2
-
7邹兆辰.李大钊与西方历史哲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2(1):38-49. 被引量:1
-
8段塔丽.略论维科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贡献[J].宁夏社会科学,1998(4):85-89. 被引量:3
-
9朱红文.西方历史哲学的方法论谬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J].求索,1996(5):63-69.
-
10黄蕾.拨开迷雾见真伪——试析青锐其人其说[J].安徽史学,2012(5):39-4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