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6
-
1韩康信,潘其风.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J].考古学报,1984(2):245-263. 被引量:54
-
2韩康信,潘其风.广东佛山河宕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J].人类学学报,1982,1(1):42-52. 被引量:39
-
3韩康信,潘其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J].考古学报,1980(3):387-404. 被引量:9
-
4张振标.从野店人骨论山东三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族类型[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01).
-
5韩康信,张振标,曾凡.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J].考古学报,1976(1):121-129. 被引量:56
-
6颜訚.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J].考古学报,1972(1):91-134. 被引量:67
二级参考文献58
-
1韩康信,潘其风.殷代人种问题考察[J].历史研究,1980(2):89-98. 被引量:10
-
2贾兰坡,颜訚.西团山人骨的研究报告[J].考古学报,1963(2):101-109. 被引量:13
-
3韩康信,潘其风.大墩子和王因新石器时代人类颌骨的异常变形[J].考古,1980(2):185-191. 被引量:10
-
4韩康信,潘其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J].考古学报,1980(3):387-404. 被引量:9
-
5韩康信,潘其风.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J].考古,1981(1):64-76. 被引量:43
-
6韩康信,陆庆伍,张振标.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4(2):125-141. 被引量:52
-
7韩起.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J].考古,1979(3):245-259. 被引量:50
-
8韩康信,潘其风.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9(2):255-272. 被引量:37
-
9韩康信.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具青铜时代人骨[J].考古学报,1975(1):157-164. 被引量:18
-
10by Physical Anthropology Section, IAAS.赤峰、宁城夏家店上层文化人骨研究[J].考古学报,1975(2):157-169.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158
-
1努尔艾合麦提·艾亥提,张良仁.“月氏人来自四川”假说商榷[J].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19(2).
-
2陈靓,傅家钰,夏格旺堆,拥措,席琳.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2017年出土颅骨的种系研究[J].西部考古,2023(1):242-257.
-
3周亚威,张晓冉,顾万发.郑州孙庄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颅骨形态[J].人类学学报,2021,40(4):611-627. 被引量:3
-
4雷帅,陈靓,翟霖林.西安鱼化寨史前婴幼儿乳齿的特征[J].人类学学报,2021(2):208-225.
-
5孙蕾,曹艳鹏,张海.河南平粮台和郝家台遗址龙山文化的颅骨形态学分析[J].江汉考古,2021(5):128-133. 被引量:2
-
6周静.人种、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对应关系的反思——以汉魏时期长城地带人种构成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23(1):167-184.
-
7周亚威,王艳杰,顾万发,王一鸣(摄影).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颅骨形态学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20(1):371-393.
-
8陈靓,朱泓,郑丽慧.内蒙古东大井东汉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1):77-86. 被引量:13
-
9郑丽慧,朱泓,陈靓.内蒙古七郎山魏晋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1):87-91. 被引量:6
-
10逢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J].历史研究,1987(3):54-65.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90
-
1韩康信,董新林.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史前遗址出土人骨鉴定[J].考古,1999(6):18-25. 被引量:11
-
2韩康信,潘其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问题[J].考古学报,1980(3):387-404. 被引量:9
-
3韩康信,潘其风.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9(2):255-272. 被引量:37
-
4Archaeological Team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密山县新开流遗址[J].考古学报,1979(4):491-518. 被引量:61
-
5颜誾.从人类学上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的关系[J].考古,1965(10):513-516. 被引量:3
-
6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组.陕西华阴横陣的仰韶文化人骨[J].考古,1977(4):247-250. 被引量:28
-
7颜訚.西夏侯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J].考古学报,1973(2):91-126. 被引量:63
-
8韩康信,张振标,曾凡.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J].考古学报,1976(1):121-129. 被引量:56
-
9颜訚.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J].考古学报,1972(1):91-134. 被引量:67
-
10吴汝祚.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J].考古,1961(1):12-19. 被引量:7
引证文献5
-
1朱晓汀,林留根,朱泓.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研究[J].东南文化,2013(4):53-64. 被引量:10
-
2朱泓.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种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2(3):5-12. 被引量:22
-
3朱泓,赵东月.中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居民人种类型的分布与演变[J].边疆考古研究,2015(2):331-349. 被引量:1
-
4李法军,朱泓.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非测量性状的观察与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22(3):206-217. 被引量:17
-
5汪洋.长江下游早期人类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之一 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人种学研究(1)[J].上海文博论丛,2014(1):36-4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49
-
1叶玉英.从古越语到现代侗台语——语言类型转换的实例[J].东方语言学,2019(2):13-36. 被引量:1
-
2何嘉宁.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类学学报,2021(2):165-180. 被引量:3
-
3李法军,林雪川,杨根文,张蜀益,徐新民.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M131个体的体质特征与颅像复原[J].南方文物,2023(1):274-280.
-
4董豫(文/校),林留根,朱晓汀,栾丰实,Anne P.Underhill,张茜(译).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丧葬仪式与社会身份[J].东方考古,2022(1):49-62.
-
5李法军.重庆万州大坪墓群人骨鉴定[J].四川文物,2005(3):79-79. 被引量:1
-
6李法军,朱泓.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6,25(2):87-101. 被引量:6
-
7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J].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20-25. 被引量:2
-
8吴春明.民族考古与华南民族史、文化史的考古学重建——《南方文物》“民族考古”专栏主持辞[J].南方文物,2008(2):82-92. 被引量:2
-
9李法军.头骨三项非测量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中的分布差异[J].人类学学报,2009,28(1):32-44.
-
10李海军,周亚威,张全超,朱泓.中国全新世人群颞下颌关节尺寸的时代变化[J].人类学学报,2010,29(4):416-424. 被引量:2
-
1著名青年古人种学专家──朱泓教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7(2):95-95.
-
2赵欣,原海兵.匈奴、鲜卑的人种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1):75-80.
-
3易振华.河北宣化白庙墓地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J].北方文物,1998(4):8-17. 被引量:9
-
4朱泓.蔚县夏家店下层文化颅骨的人种学研究[J].北方文物,1987(1):4-13. 被引量:11
-
5尼.尼.切博克萨罗夫,马贤伦.关于中国民族起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中国民族的人类学》一书的绪论[J].广西民族研究,1987(2):120-125.
-
6汪玉.太湖流域考古座谈会纪要[J].东南文化,1985(0):250-250.
-
7蒋耘.也谈丁文江——兼评三十年代学者从政现象[J].北京档案史料,2005(2):167-176.
-
8朱泓,贾莹.九台关马山石棺墓颅骨的人种学研究[J].考古,1991(2):147-156. 被引量:16
-
9朱泓.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J].北方文物,1989(2):45-51. 被引量:35
-
10周亚威.试论体质人类学研究解决的若干考古学问题——以性别年龄鉴定、古人种学、古病理学为例[J].江汉考古,2015(6):90-94.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