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60,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11
-
1周遐寿.《鲁迅与社会主义者》,《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289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
2.《鲁迅全集》第11卷[M].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版.第413页.
-
3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A]..《钱玄同文集》第4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320页.
-
4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第98、10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5蔡元培.《刘申叔事略》,《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论集》第27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
6梁启超.《小说丛话》[J].新小说,1903,.
-
7刘光汉.论文杂记.国粹学报,1905,(1).
-
8《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论集》第105、8、66、6、8、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
9鲁迅.《致台静农》[A]..《鲁迅全集》第12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9页.
-
10《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第220页,第225页.
共引文献97
-
1张光芒.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思潮发生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2):12-15. 被引量:3
-
2肖向东.与文化同在——论钱钟书对中国现代学术之启示兼及钱氏文化性格[J].甘肃社会科学,2004(4):18-23. 被引量:1
-
3李开军.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J].齐鲁学刊,2001(2):74-80. 被引量:4
-
4李九华.论晚清文艺期刊与小说繁荣[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43-48. 被引量:2
-
5王守仁.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J].外国文学评论,2004(4):99-104. 被引量:17
-
6王兆阳.论梁启超诗歌创作观念的更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123-126. 被引量:1
-
7鲍国华.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几则笔记[J].鲁迅研究月刊,2004(12):52-56. 被引量:2
-
8王学泰.论清代文学与政治[J].浙江社会科学,2005(1):165-174. 被引量:2
-
9孙玉石.北大新演剧与五四文化批评品格——以鲁迅与魏建功关于爱罗先珂的笔墨之交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02(7):4-22. 被引量:4
-
10陈春生.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J].鲁迅研究月刊,2000(8):47-5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25
-
1顾农.《古小说钩沉》的成书过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58-60. 被引量:7
-
2张杰.鲁迅与“罗王之学”[J].鲁迅研究月刊,1999(8):61-68. 被引量:6
-
3文学评论一九六二年总目录[J].文学评论,1962(6):131-132. 被引量:2
-
4关于《立论》[J].鲁迅研究月刊,1996(9):48-51. 被引量:2
-
5张杰.鲁迅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上)[J].鲁迅研究月刊,1995(5):56-61. 被引量:1
-
6岩.“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概述[J].文学评论,1991(4):158-160. 被引量:3
-
7郜元宝.“二马之喻”和“冰之喻”——略谈鲁迅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学的分途[J].天津社会科学,1997(5):66-75. 被引量:2
-
8周葱秀.试论鲁迅研究重点的转移[J].鲁迅研究月刊,1994(4):39-44. 被引量:1
-
9顾农.鲁海偶拾[J].鲁迅研究月刊,1994(1):60-60. 被引量:1
-
10陈平原.论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1991(9):30-40.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7
-
1鲍国华.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几则笔记[J].鲁迅研究月刊,2004(12):52-56. 被引量:2
-
2鲍国华.“小说史家鲁迅”研究的历史回顾[J].鲁迅研究月刊,2006(2):42-54. 被引量:4
-
3徐妍.退居书斋的学人思路:90年代“学者”鲁迅被重构的逻辑和悖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8(6):36-42. 被引量:1
-
4张全之.无政府主义“东京派”与中国现代文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3):50-56. 被引量:1
-
5毛新青.刘师培学术视野中的文艺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45-50.
-
6李城希.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3):88-94. 被引量:1
-
7任广田.鲁迅与魏晋文化[J].鲁迅研究月刊,2004(2):10-20.
二级引证文献9
-
1崔云伟,刘增人.2004年鲁迅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5):128-135.
-
2许怀中.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J].东南学术,2006(3):131-135. 被引量:3
-
3许怀中.学术道路自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5):72-77.
-
4崔云伟,刘增人.2006年鲁迅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7(9):74-85. 被引量:7
-
5冷川.200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4):160-180.
-
6肖珩.“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J].世纪桥,2013(1):32-33. 被引量:1
-
7陈世昀.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看鲁迅文学史观的建构[J].海峡人文学刊,2023,3(1):39-51.
-
8刘世浩.王瑶学术思想中的鲁迅影响——基于现代文学学术史视野的一种考察[J].鲁迅研究月刊,2023(6):42-51.
-
9马慧慧.1949年之前关于鲁迅古籍整理的研究述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4,40(1):108-116.
-
1张杰.鲁迅与胡应麟的学术联系[J].鲁迅研究月刊,2009(5):37-45. 被引量:3
-
2王岳川.《诗学中的时间概念》序言:生命与学术——悼念中国第一位比较文学博士[J].中国比较文学,2001(4):122-126.
-
3陈桐生.《史记》与《淮南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2):95-99.
-
4任雪山.朱光潜和桐城派的学理联系[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60-65.
-
5赵东栓.《孔子诗论》与荀子论《风》《雅》《颂》[J].龙岩学院学报,2016,34(3):1-5. 被引量:2
-
6徐仁.《金瓶梅》研究形成新格局新浪潮——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学术观点综述[J].文学遗产,1989(5):136-138.
-
7胡燕春.从新历史主义看新批评派对西方文论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9(7):162-165.
-
8乔福锦.“尼山事业”争千秋——周汝昌先生《石头记会真》出版感言[J].红楼,2005(3):56-59.
-
9乔以钢.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04-111. 被引量:17
-
10潘建国.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2):112-115. 被引量: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