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6-91,共6页
CPC History Studies
共引文献8
-
1孙泽学.是"争夺领导权"还是争取平等——论中苏论争的实质[J].中共党史研究,2004(4):43-49. 被引量:9
-
2李丹慧.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J].史学集刊,2006(6):51-67. 被引量:11
-
3孙泽学,唐年新.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5):98-104. 被引量:5
-
4张秀云,张丽娜.关于中苏两党冲突问题的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1(3):8-11.
-
5章百家.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5):88-100. 被引量:7
-
6陈立中,赵梦瑶.中苏党际关系研究的动态追踪与前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5):63-71.
-
7柳德军.论赫鲁晓夫的个性特征对中苏关系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7X):166-166.
-
8李明斌.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3):19-2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55
-
1梁怡,张强,李向前.近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共党史管窥[J].中共党史研究,2001(5):91-96. 被引量:3
-
2吴明刚.试论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J].福建党史月刊,2003(11):37-39. 被引量:4
-
3李静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其美国因素[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0(3):3-14. 被引量:9
-
4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J].党的文献,1998(2):81-90. 被引量:18
-
5关于苏中冲突起因的若干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3):103-113. 被引量:9
-
6左凤荣,潘正祥.中苏大论战:起因、焦点与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1):50-59. 被引量:9
-
7向青.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6(6):26-39. 被引量:5
-
8向青.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J].近代史研究,1980(4):92-116. 被引量:10
-
9薛钰.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1996(2):71-78. 被引量:12
-
10佟静.试论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提出的基本依据[J].中共党史研究,1994(3):11-15. 被引量:3
-
1刘侃.近年来有关华侨与抗日战争的研究概况[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4):62-64. 被引量:2
-
2邢棠.胡绳对《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的关怀[J].中共党史研究,2001(1):37-38. 被引量:1
-
3李淑.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103-106.
-
4文史园地[J].春秋,1998,0(6):64-64.
-
5刘铁松.发挥中国史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1997,2(4):4-5.
-
6胡彦双.史学三境界:材料、方法和意义——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一些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1):134-134.
-
7王晓德,雷泳仁.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回顾[J].历史研究,2000(5):150-159. 被引量:7
-
8李峰.宋初的史鉴之风[J].史学史研究,2008(3):121-122. 被引量:1
-
9于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60年[J].学术动态(北京),2009(27):17-23.
-
10姚国宏.森林与树木 社会一历史视野中的英国工人阶级[J].博览群书,2002(2):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