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52
-
1邹礼洪.古蜀先民大石崇拜现象的再认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13-15. 被引量:3
-
2邓经武.巴蜀文化的肇始:神话和上古传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22-25. 被引量:2
-
3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J].历史研究,1993(1):17-34. 被引量:28
-
4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J].历史研究,1985(1):11-32. 被引量:42
-
5颜劲松,江章华,樊拓宇.四川都江堰市芒城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9(7):14-27. 被引量:18
-
6蒋成,颜劲松.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9(1):32-42. 被引量:29
-
7江章华,张擎,王毅,蒋成,卢丁,李映福.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29-50. 被引量:49
-
8杨亚长.略论陕南地区的战国墓葬[J].考古与文物,1997(4):42-45. 被引量:3
-
9李绍明.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J].思想战线,1985,11(6):74-78. 被引量:16
-
10刘复生.“都广之野”与古蜀文明——古蜀农耕文化与蚕丛记忆[J].中华文化论坛,2009(S2):59-6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5
-
1张韶光.试析郡县制在秦南部蛮夷边地的实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145-153. 被引量:1
-
2于孟洲,王玉霞.三星堆文化东向交流的区域性特点研究[J].三代考古,2018,0(1):124-139. 被引量:2
-
3刘华.从考古学角度看巴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以重庆地区为例[J].文化学刊,2022(2):6-9. 被引量:1
-
4范生静,余洪.浅析古蜀文化中的风俗、宗教特征在动画电影里的应用[J].动漫研究,2021(1).
-
5加尔利.卡斯帕罗夫,钟华.为什么要建立“新年代学”(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7):30-33.
-
6蔡靖泉.巴人的流徙与文明的传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60-68. 被引量:4
-
7邹一清.先秦蜀地农业的有关材料与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9-13. 被引量:3
-
8周书灿.从五帝传说看中原和古蜀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碰撞与交流[J].四川文物,2007(1):54-59. 被引量:5
-
9刘莉,张倩霞,杜洁.蜀汉文化——中泰交流研究的新视阈[J].四川戏剧,2013(2):80-83. 被引量:3
-
10刘森垚.“古蜀国起源”研究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1):16-22.
-
1刘海洲.巴蜀文化视野中的“巴味”与“蜀味”——以巴、蜀两地的文学创作为例[J].红岩,2009(3):181-186. 被引量:2
-
2王跃,章夫.成渝口水仗——双城论争引发的另类思考[J].四川省情,2005,0(4):32-32.
-
3李向兰.多元文化语境中屈原和巴文化的关系研究[J].三峡文化研究,2010(1):209-219.
-
4彭斯远.聚焦重庆少数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2002,0(4):93-96.
-
5巴文.纪念名诗人纪廉逝世20周年[J].世界文学,2009(5):317-318.
-
6胡蓉蓉.试论陆游的蜀中诗[J].社会科学研究,1994(4):115-118.
-
7廖倩.蜀文化不同元素对李劼人、沙汀小说创作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09,0(19):130-130.
-
8谷运龙.岷江赋(外二章)[J].散文诗世界,2012(7):61-63.
-
9谷运龙.岷江赋[J].草地,2012(1):2-2.
-
10杨宝成.殷墟发掘80年的学术成就——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J].殷都学刊,2008,29(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