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岭南文史》
2000年第3期48-50,39,共4页
Lingnan Culture and History
同被引文献104
-
1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J].清史研究,2000(4):59-64. 被引量:27
-
2朱英.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J].江汉论坛,1999(11):66-71. 被引量:29
-
3宫宝利.清代后期苏州地区公所的善举活动[J].史学集刊,1998(1):41-45. 被引量:8
-
4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J].社会学研究,1998(1):86-99. 被引量:56
-
5张奇林.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J].经济评论,1997(6):80-86. 被引量:33
-
6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4):123-128. 被引量:7
-
7盛懿.近代上海基督教慈善活动刍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2):109-113. 被引量:7
-
8张礼恒.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J].民国档案,1996(3):139-144. 被引量:14
-
9冯敏.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概述[J].民国档案,1995(3):114-120. 被引量:24
-
10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J].近代史研究,1993(2):21-36. 被引量:48
二级引证文献27
-
1黄雁玲.慈善与感恩:贫困大学生民间助学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3):115-117. 被引量:6
-
2黄雁玲.民间助学慈善与感恩的思维错位及其解决路径[J].江苏高教,2009(3):126-128. 被引量:6
-
3周秋光.关于近代中国慈善研究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9(9):10-13. 被引量:5
-
4杨光.论宗教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贡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41-45. 被引量:2
-
5杨正军.近30年来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研究述评[J].开放时代,2010(2):149-158. 被引量:5
-
6王大学.善堂与晚清民初江南地方社会变迁——以川沙至元堂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0(7):127-134. 被引量:1
-
7王娟.清末民初慈善组织救助模式的转变——以北京地区为例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1):85-91.
-
8曾桂林.殊途同归善与人同:张謇与熊希龄慈善事业之比较[J].科学.经济.社会,2011,29(3):58-63. 被引量:1
-
9傅金鹏.慈善组织演进轨迹与培育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2(8):13-21. 被引量:4
-
10李非,伍湘陵.海峡两岸慈善文化变迁路径及其发展差异研究[J].台湾研究,2012(5):51-54. 被引量:2
-
1黄艳.晚清省港民间慈善组织之比较[J].广东史志,2000(3):20-23. 被引量:1
-
2张骏.《安徽省港口条例》立法背景及其着重解决的问题[J].中国港口,2010(2):39-41.
-
3舟舟.1894年鼠疫横行省港[J].神州民俗(岭南纪事),2008(5):42-44.
-
4刘润华.少年慈善则中国慈善[J].中国西部,2010(1):125-125.
-
5李坚,李月娥,张进美.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及其转型[J].党政干部学刊,2010(2):61-62. 被引量:3
-
6王炯奕.多措并举梳理党员组织关系[J].读天下,2016,0(17):340-340.
-
7刘檑.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展障碍探究[J].学理论,2013(25):90-91.
-
8黄艳.晚清广州民间慈善组织初探[J].羊城今古,2000(3):25-27.
-
9历史上的6月[J].党员干部之友,2011(6):46-46.
-
10陈东强,曲振涛.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召开[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2,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