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诗在40年代和90年代的对应性特征
被引量:5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9-202,共1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16
-
1程光炜.《新诗在历史脉络中》,《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页121--12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
2朱自清.《诗与哲理》[A]..《新诗杂话》[C].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页.
-
3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和知识分子身份》,见《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页184.
-
4唐湜.《我们呼唤(代序)》,见《“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页36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5袁可嘉..《论现代诗中的政治感伤性》..三联书店,,1988..页54,页25..
-
6袁可嘉.《谈戏剧主义》,三联书店,1988.页34.
-
7叶公超《论新诗》,见《中国现代诗论》上编《杨匡汉、刘福春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
-
8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M].人民文学出版杜,1984年版..
-
9欧阳江河.《当代诗的升华及其限度》,见《谁去谁留》.页269以下.
-
10闻一多.《新诗的前途》,《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丛书·诗歌研究史料选》.页153.
共引文献16
-
1张林杰.都市文化环境与三十年代诗歌审美视野的变迁[J].文学评论,2004(6):110-117. 被引量:2
-
2王光明.相通与互补的诗歌写作——我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J].南方文坛,2000(5):26-27. 被引量:8
-
3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J].文学评论,2005(3):116-124. 被引量:14
-
4王泽龙.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都市化特征[J].人文杂志,2006(4):80-85. 被引量:2
-
5王泽龙.西方意象诗学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6(9):65-73. 被引量:8
-
6姜耕玉.资源与转换:现代汉语诗意结构形式探析[J].文艺研究,2007(10):42-49. 被引量:2
-
7艾江涛.冯至诗歌中的情与理[J].语文建设,2009(4):56-59.
-
8李丹.留学背景与中国新诗的域外生成[J].文学评论,2009(5):176-183. 被引量:3
-
9张桃洲,雷奕.论1990年代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8):41-56. 被引量:2
-
10卢惠余.“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以胡适和闻一多所受影响为例[J].中州学刊,2013(4):150-156.
同被引文献53
-
1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J].文学评论,1999(5):129-139. 被引量:71
-
2臧棣.90年代诗歌:从情感转向意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1):70-71. 被引量:41
-
3钱文亮.1990年代诗歌中的叙事性问题[J].文艺争鸣,2002(6):14-17. 被引量:16
-
4臧棣.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J].文艺争鸣,1996(1):50-59. 被引量:73
-
5袁可嘉.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J].国外社会科学,1982(11):30-33. 被引量:16
-
6李伯杰.“断片”不断——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断片形式评析[J].外国文学评论,1997(1):25-31. 被引量:10
-
7班澜.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9(1):75-81. 被引量:3
-
8吴文薇.论当代小说的反讽叙述[J].当代文坛,1994(3):28-31. 被引量:3
-
9冯至.昆明日记[J].新文学史料,2001,0(4):24-56. 被引量:14
-
10王家新.从一场濛濛细雨开始[J].读书,1999,0(12):121-12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曹道根,马玉君.反讽意义的心理空间表征[J].人文杂志,2008(4):186-189. 被引量:5
-
2吴正锋.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55-62.
-
3赵庆超.论中国新时期电影改编中的反讽转换[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119-123.
-
4金梅,袁周敏.俯卧撑与假摔——新闻用语中的反讽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8):111-114.
-
5李淑敏.《白雪公主后传》中的黑色幽默艺术解读[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8):148-150. 被引量:2
-
6胡丹妮.反讽、“英雄”与家庭关系建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改编研究[J].电影文学,2019(6):91-93.
-
7段从学.屈辱、受难与诗人艾青的自我意识及国家认同[J].江汉学术,2022,41(3):47-55. 被引量:1
-
8王东东.作为民主文化的中国现代主义——重识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J].江汉学术,2022,41(5):84-91.
-
9马贵.“瞬间的波德莱尔”:90年代诗歌与抒情的衰变[J].文艺论坛,2022(6):48-55.
-
10张光昕.蛇的腰有多长?——中年写作新探[J].文艺争鸣,2023(10):59-66. 被引量:2
-
1王炳欣.试论40年代和90年代“大众文化”的对应性特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3):21-26. 被引量:1
-
2刘宇红.烟雨江南[J].武侠故事,2007,0(24):36-61.
-
3谭笑.夜[J].文苑(经典美文),2010(6):80-80.
-
4张献青.寒梅未必都高洁——对巴金《寒夜》的另一种解读[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8):36-38. 被引量:1
-
5刘巍巍.浣溪沙[J].中华诗词,2012(5):38-38.
-
6农夫.闽西行吟——血红火炽当年[J].珠江水运,2011(18):61-61.
-
7逸茗.良心[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7,0(4):22-24.
-
8野鹤.东篱记歌[J].黄河之声,2014(9):60-60.
-
9张首滨.我要做的就是这样[J].星星,2016,0(2):134-134.
-
10人与路[J].美文(青春写作),2006,0(8):6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