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调研世界》
2000年第9期6-8,共3页
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8
-
1杨素群.中国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对策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4):81-85. 被引量:3
-
2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研究课题组.1986——2000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研究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1987(7):1-9. 被引量:1
-
3黄焕中,孙信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宏观指导[J].经济研究,1986,21(2):42-46. 被引量:1
-
4吴敬学.略论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6,17(8):40-43. 被引量:16
-
5李锦等.西部生态经济建设[M]民族出版社,2001.
-
6陈颖,邹超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耕作与栽培,1998(3):1-5. 被引量:9
-
7吴国庆.选择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及方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3):18-20. 被引量:19
-
8王红谊.西部开发中的农业问题[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3):4-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6
-
1杨志钢.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J].学术探索,2001(z1):31-33.
-
2赵茂林.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新认识[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19(4):15-19. 被引量:1
-
3项倚明.KA2292单片立体声收音集成电路维修数据[J].家电检修技术(办公版),2006(10):56-56.
-
4王文昌,梁剑峰,赵保红.我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3):129-133. 被引量:6
-
5王文昌,崔克勇,孙洁.创新技术进步模式是西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J].生产力研究,2001(5):85-86. 被引量:1
-
6姚春龙,张晋江.论西部大开发的农业发展战略[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2):47-49.
二级引证文献8
-
1李俊鹏.欠发达地区选择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基本原则分析[J].沧桑,2008,0(4):88-89.
-
2朱晓玲,文刚.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路线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农村经济,2004(9):43-45. 被引量:1
-
3王文昌,白桂梅,田春.基于现代农业目标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优势与有效组织[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5):333-336. 被引量:13
-
4吴晓涛.我国农业装备特性研究进展评述[J].农机化研究,2010,32(8):242-245. 被引量:1
-
5魏巍,张晓莉,李万明.新疆绿洲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2(9):23-24.
-
6李旻晶.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4):6222-6224. 被引量:2
-
7王琛,吴敬学,钟鑫.中国农业技术类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13-518. 被引量:14
-
8阮晓莺.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利益导向[J].福州师专学报,2002,22(4):26-31.
-
1涂人猛.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J].江淮论坛,1994(3):57-62. 被引量:2
-
2姜作培.公平与效率关系简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1988,5(4):17-20.
-
3金碚.怎样使收入分配更加科学合理[J].理论参考,2006(3):57-57. 被引量:1
-
4束华.公平效率与西部发展[J].发展,1995,0(7):13-15.
-
5徐光超,岳凯敏.论地方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管理中的作用[J].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2(7):66-69.
-
6曹国利.实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目标:靠政府介入[J].探索与争鸣,1997(6):14-16.
-
7张柱华.关于西部大开发政策选择的若干思考[J].理论导刊,2002(11):26-27.
-
8郭志仪,曹洪民.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目标与结构调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2):13-19.
-
9陈扬,曾昭宁.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与人[J].青海社会科学,1997(2):31-37.
-
10李虹.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消费导刊,2008,0(1):241-24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