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49,共11页
World History
参考文献26
1 黑尔加·格雷宾.《德意志特殊道路在欧洲,1806—1945》(Helga Grebing,Der deuche条Sonderweg in Europa,1806-1945),斯图加特1986年版,第190页,第169页.
2 埃克·亨尼希.《市民社会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Eike Hennig,Burgerliche Gesellschaft und Faschismus in Deutschland),法兰克福1982年版,第165页,第113页.
3 戴维·卡列.《德国问题的再考虑》(David Callco,The German Problem Rceonsidered ).伦敦1978年版.第60页,第64页.
4 托马斯·里佩尔代.《德意志史,1800-1866》(Thomas Nipperdey.Deutsche Geschichte,1800-1866).慕尼黑1983年版.第214页.
5 詹姆斯·希汉.《德意志的自由主义.从18世纪的开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770-1914》(James Sheehan.Der deutsche Liberalismus.Von den Anfangen im 18.Jahrhunder bis zum Ergen Weltkrieg 1770-1914),慕尼黑1983年版.第40页.
6 托尔斯泰因·菲伯伦.《德帝国与工业革命》(Thorstein Veblen,Imperial German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纽约1954年版,第228页.
7 拉夫·达伦多夫.《德国的社会与民主》(Ralf Dahrendorf,Gesellschaft und Demokratie in Deutschldnd),慕尼黑1968年版,第103页,第306页,第302页.
8 卡尔·伦勒尔.《现代社会的变化》(Karl Renner,Wandelungen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维也纳1953年版,第211页.
9 海因里希·波皮茨.《工人的社会观》(Heinrich Popitz,Das Gesellschaftsbild Arbeiters),蒂宾根1961年版,第242页.
10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职员》(Siegfried Kracauer,Die Angestellten),法兰克福1971年版,第97页.
同被引文献187
1 施德军.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的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z2):65-66. 被引量:8
2 陈擢.浅析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与特点[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z2):70-72. 被引量:3
3 徐健.评德国史学界有关“特有道路”问题的争论[J] .国外社会科学,2001(2):47-51. 被引量:5
4 李乐曾.胶州湾在德国“世界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J] .历史教学问题,2000(6):6-9. 被引量:2
5 李宏毅.剖析纳粹主义在德国恶性发展及失败的原因[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3):44-46. 被引量:1
6 李伟.德占胶澳与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6):79-82. 被引量:2
7 耿亮.斯本格勒的历史理论与德国民族的历史悲剧[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3):72-76. 被引量:1
8 冯超英,贾保维.浅谈德国统一对德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4):3-6. 被引量:2
9 张继平,吴友法.纳粹党的崛起与德国小资产阶级[J] .历史研究,1985(4):134-151. 被引量:2
10 王华.1871年德国统一问题探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S2):350-35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5
1 黄正柏.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2006(2):118-129. 被引量:2
2 何炜.论劳工阶层与中间阶层的政治取向[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2):205-206.
3 陈玉玲,李涛.德国青年为何疯狂接受纳粹的“特殊教育”——纳粹德国时期青年的“特殊教育”[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1):46-50. 被引量:2
4 罗盘.魏玛德国晚期的民众心态与纳粹党的崛起[J] .理论界,2014(2):116-120.
5 刘会清,姜桂石.对民族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思考——以我国朝鲜族的形成为例[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1):30-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
1 景德祥.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J] .史学理论研究,2006(4):93-103. 被引量:4
2 周采.论德国教育史学的民族传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9(2):90-96. 被引量:4
3 魏添.在战争中成长:《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主人公成长经历分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115-117. 被引量:1
4 吴国斌,卢文忠.德国纳粹化与去纳粹化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 .理论月刊,2017(9):184-188.
5 吴春宝,才让拉毛,孟祥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2014—2019年)的分析[J] .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4(1):104-112. 被引量:12
1 陈鸿莉.“阳光”何时走出“灯下黑”[J] .安家,2004(4):21-21.
2 AmartyaSen,程晓农.民主的价值观 放之四海而皆准[J] .经济管理文摘,2004(14):19-24. 被引量:1
3 郭丽兰.《资本论》中的民主观[J] .哲学动态,2008(11):31-34.
4 钱星博.美国人眼中的德国[J] .国际展望,1996(22):20-21. 被引量:1
5 戴问天.也谈德国为什么能忏悔[J] .世界知识,2005(15):46-47.
6 鲍世修.关于“纳粹主义”译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商榷[J]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5(9):18-18.
7 陈真诚.恒大地产潜规则有悖依法行政[J] .法人,2011(4):37-40.
8 张驰.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建议 剖析恒大地产4大行业潜规则[J] .法人,2011(3):44-47.
9 马于强.试论井冈山斗争时期统战工作的开展及其作用[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4):9-15.
10 张娟,金娜.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J] .理论观察,2007(2):168-16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