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早熟”与“逆工业化”现象的理性思考──评《制造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发展》
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21-23,共3页
China Book Review
-
1伞锋,曾浪.中国因素对近年来日本产业空洞化的影响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5,24(4):22-26. 被引量:2
-
2陈羽.印度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创新——一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探讨[J].南亚研究,2013(4):20-32. 被引量:1
-
3李晗斌,赵儒煜.蒙古国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9,18(5):31-39. 被引量:7
-
4马晓冬.当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7(9):6-8. 被引量:3
-
5陈永春,陈钦庄.原工业化理论及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J].江西社会科学,2003,23(3):84-87.
-
6柯锦华.优化教育结构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9(13):7-7.
-
7沈红芳.中国入世和“10+1”背景下的中菲经济政治关系[J].当代亚太,2004(11):37-45. 被引量:3
-
8沈红芳.菲律宾逆向应对中国入世和CAFTA的举措及其原因探析[J].东南亚研究,2004(4):28-32. 被引量:1
-
9李媛,陈少芳,李倩.辽宁产业结构的逆向演变特征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21-225. 被引量:6
-
10张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