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50,共8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14
-
1杰姆逊,弗雷德里克,1998年.《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萌萌主编.《启示与真理》.第1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
3马丁·奥布赖恩.《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学》.见《现代性》.第11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
-
4罗纲.《政治与诗学》[J].郑州大学学报,2002,.
-
5黄卓越.《群体性的限度及其他:对文化研究问题的再思考》.见向“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2002年,西安.
-
6李静对李陀的长篇访谈;《漫谈“纯文学”》[J].上海文学,2001,.
-
7刘禾.《跨语际实践》.
-
8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
-
9余虹.《革命、审美、解构》.
-
10王逢振.《道德、政治欲望和政治无意识里的乌托邦主义》.《抵抗的文化政治学·代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同被引文献91
-
1王岳川.历史与文本的张力结构[J].人文杂志,1999(4):132-136. 被引量:19
-
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50
-
3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2
-
4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上)——论新时期小说的基本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5(3):9-12. 被引量:18
-
5蔡翔.九十年代小说和它的想象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1998(1):46-56. 被引量:5
-
6周柯.拨乱反正,开展创造性的文学研究评论工作[J].文学评论,1978(3):3-9. 被引量:5
-
7西来,蔡葵.艺术家的责任和勇气——从《班主任》谈起[J].文学评论,1978(5):65-69. 被引量:8
-
8孟繁华.东方风情与生活寓言——80年代的文学想象与文化批判[J].文艺争鸣,1997(4):59-68. 被引量:4
-
9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J].文学评论,1988(4):14-23. 被引量:81
-
10王光东.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及其值得注意的问题[J].文艺争鸣,1991(1):53-5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7
-
1张光芒.再论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J].长城,2003,0(3):202-208. 被引量:4
-
2曲春景.关注当代长篇小说的诗学问题——兼评《长篇小说的诗学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6):61-63. 被引量:1
-
3李世涛.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J].东南学术,2005(5):15-25. 被引量:5
-
4武新军.“纯文学”的伦理纬度——兼谈朱光潜对审美与道德的调适[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3):1-3.
-
5李元乔.围绕“伦理”的四个文学理论关键概念辨析[J].文艺理论研究,2015(5):51-59. 被引量:4
-
6金永兵,王佳明.中国“新历史主义”叙事的模式变迁[J].文艺争鸣,2020(11):55-70. 被引量:2
-
7覃昌琦,刘志权.从“价值重估”到“文化诗学”——基于“现场—理论”的当代文学批评审视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164-168.
二级引证文献16
-
1李元乔.文学中的个体与公共领域叙事伦理建构[J].汉字文化,2022(14):83-85.
-
2王洪岳.关于新世纪初期道德形而上主义的争鸣及其反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14-18. 被引量:1
-
3李世涛.现代性的多元之维——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念及其对中国的启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2):27-35. 被引量:8
-
4史玲燕,孟晓虹.现代性视野下当代人的精神危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1):45-47.
-
5陈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原因探析[J].法制与经济,2008,17(22):118-119.
-
6赵文国.中国电影叙事伦理研究现状与进路[J].电影文学,2017(23):9-12. 被引量:4
-
7张连桥.范式与话语: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J].文学理论前沿,2017(2):148-169. 被引量:3
-
8王小航.《暂坐》与贾平凹长篇小说诗学问题[J].IT经理世界,2019,22(7):87-87.
-
9乔慧.谜题、迷思以及迷影: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悬崖之上》[J].电影文学,2021(17):110-114. 被引量:1
-
10尹燕.文学批评伦理转向与文学伦理阅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8):40-44.
-
1周忠厚.关于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中心范畴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3):36-40. 被引量:1
-
2李珺平.在沉思中前进──读夏之放《文学意象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1(2):35-36.
-
3马友平.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对本雅明“美”的独特含义的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2-46.
-
4朱霞.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评述[J].西藏文学,2014(3):99-105. 被引量:4
-
5赵国惠.老子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41-43. 被引量:1
-
6王新勇.境──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核心范畴[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6(4):26-31.
-
7李芝芳.纪录电影的语言问题[J].文艺研究,1985(2):139-140.
-
8李翠柏.意象与色彩意象[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08(4):42-43. 被引量:5
-
9张海蓉.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与文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285-287.
-
10朱霞.色彩纷呈的批评实践与多元共生的批评话语——论当代藏族汉语文学批评[J].民族文学,2015(7):152-16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