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寻找丧失的在场交流——论技术更新对电影美学特性的开拓
被引量:2
出处
《文艺评论》
2002年第1期35-46,共12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6
-
1[1]Habermas,Jurgen.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M].Vol.Ⅱ.Baston:Beacon Press,1984.326-327.
-
2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0.122.
-
3柴效锋.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电影"探讨的开场白[J].大西北电影,1988,(1):57-57.
-
4波林·罗斯.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
5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
6钱海毅.后现代主义电影初窥[J].大西北电影,1988,(3):53-58.
-
1孙英兰.解密“嫦娥二号”[J].瞭望,2010(40):47-49.
-
2洪毅然.谈谈有关山水诗阶级性的几个问题[J].文学评论,1961(2):34-40.
-
3李犁.百年新诗需要坚守些什么[J].诗刊,2014,0(21):51-56.
-
4阎庆生.“依类取象”与“跨类取象”——鲁迅杂文中的艺术想象蠡测[J].鲁迅研究动态,1987(4):38-41.
-
5王德兵.李渔“宾白”论的意义及其美学特性[J].作家,2008,0(24):212-213.
-
6王娟娟.浅析中国特色悲剧的美学特性[J].视听,2015,0(9):167-168.
-
7曾景祥.浅谈白描的美学特性[J].美术观察,2004(12):98-98. 被引量:2
-
8赵小青.作为电视节目的电视电影[J].电影艺术,2002(4):72-76. 被引量:1
-
9流浪的乌托邦[J].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2009(6):84-103.
-
10张晓蕾.浅析电视散文的美学特性[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8(2):8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