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学习产生的社会背景浅析
出处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4期40-40,共1页
Heilongjiang Education:Theory & Practice
-
1叶芃.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9):177-178. 被引量:1
-
2吴海玉.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07,0(5):69-69.
-
3张春曙,包于灿.建立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广泛社会基础——上海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可行性分析[J].上海高教研究,1998(9):5-7. 被引量:1
-
4李联群.论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社会基础[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26(4):99-101. 被引量:1
-
5李兴平.物理学中情境教学的探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3):2-3.
-
6柯寿仁,蔡俏兰.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和我国的学位制度[J].镇江高专学报,2007,20(3):87-89. 被引量:1
-
7甘民立.国外校本培训产生与发展综述[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9):61-64.
-
8郭少英,尚慧文.关于发挥物理教学素质教育功能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175-176. 被引量:2
-
9李亚.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成长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01X):106-107. 被引量:2
-
10张静.函数那些事[J].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4(6):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