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交往与交汇点:生存哲学转向的三重意义
被引量:3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5-17,共3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1
-
1李少军.论安全理论的基本概念[J].欧洲研究,1997,18(1):24-33. 被引量:35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75.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8
-
5[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史克波希著,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
6李少军.国家安全警示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
-
7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M].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
9张春.“发展-安全关联”:中美欧对非政策比较[J].欧洲研究,2009,27(3):68-90. 被引量:28
-
10刘跃进.“安全”及其相关概念[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2(3):17-23. 被引量:42
二级引证文献5
-
1李洪军,郭继卫.现代生物科技安全问题的哲学审视[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5):254-258. 被引量:1
-
2邹永广.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现状与述评[J].旅游学刊,2020,35(7):133-146. 被引量:19
-
3崔铁军,李莎莎.系统可靠−失效模型的哲学意义与智能实现[J].智能系统学报,2020,15(6):1104-1112. 被引量:12
-
4王龙.社会安全治理关键要素对社会安全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J].公安学研究,2021,4(4):14-36. 被引量:2
-
5杨玉城,张振.本体探讨与方法建构:制度哲学视域下国家制度安全探析[J].理论月刊,2023(11):36-45.
-
1唐涛.论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伦理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2):164-167.
-
2何云峰,陈文江.认识的真理度及其评判问题[J].哲学研究,1999(9):28-34. 被引量:2
-
3程彪.“实践”与哲学主题的转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2(3):13-18.
-
4张保荣.创新多思教学模式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8):27-28.
-
5吴振勇.浅谈教育哲学的主题与思路[J].甘肃科技纵横,2009,38(4):170-171.
-
6马凤歧.主体性心理结构与有关教育问题[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3(3):66-71. 被引量:2
-
7冯显德.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3):89-92. 被引量:8
-
8王善超.哲学对话的困境和出路[J].哲学研究,2005(10):9-12. 被引量:2
-
9金立义,冒继承.勇敢之歌[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08(9):41-42.
-
10朱连增.“解释学循环”与理解理论的重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26-3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