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易性想象与男性立场——茅盾前期小说中的性别意识分析 被引量:14

Imagination of Changing Sexes and Male Stand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家塑造异性形象是否成功 ,往往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某一层面上完成心理易性。茅盾在塑造慧女士 -孙舞阳 -章秋柳这些热情、性感的时代女性时 ,受阻于自我的男性立场 ,忽视女性生命逻辑 ,使得人物失去性格的内在统一性而成为“狂乱的混合物”。在塑造静女士 -方太太 -琼华这些性格相对弱一点的女性形象时 ,茅盾表现出出色的易性想象能力 ,塑造了一批符合女性生命逻辑的圆形人物 ,有效地弥补了封建等级文化所制造的性别鸿沟。茅盾卓越的艺术才华还体现在《蚀》与《野蔷薇》中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关系上 ,尽管其男性性别立场中既有现代人的生命真实 。
作者 李玲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7-153,共7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陈建华.《“时代女性”、历史意识与“革命”小说的开放形式—茅盾早期小说<虹>读解》.《“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37页.
  • 2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第259页.
  • 3舒芜.《“香草美人”的奥秘》[A].舒芜著.《串味读书》[C].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 4赵园.《大革命后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茅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 5王德威.《潘金莲、赛金花、尹雪艳—中国小说世界中“祸水”造型的演变》.《想像中国的方法》,王德威著,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
  • 6赵园.《大革命后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
  • 7[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9页.
  • 8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创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2卷第276页.
  • 9杨昌溪.《西人眼中的茅盾》.《茅盾专集》第1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2页.
  • 10丁帆.《<蚀>的人物主体性》.《茅盾研究》第3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北京第1版第118页.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124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