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2,共4页
Chinese Cadres Tribune
同被引文献15
-
1黄任民,沈琴琴,巨文辉,赵祖平,刘文军.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身份认同差异与不平等待遇[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4):13-17. 被引量:15
-
2陈月生.论舆情疏导的重心在社会基层[J].理论与现代化,2008(1):78-82. 被引量:2
-
3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19-22. 被引量:237
-
4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4-50. 被引量:20
-
5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40(11):111-119. 被引量:157
-
6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29-34. 被引量:92
-
7张立坤.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2):36-39. 被引量:11
-
8[7]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
10.《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
二级引证文献11
-
1王萍.论我国现阶段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立法状况及其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91-95. 被引量:2
-
2王萍.我国现阶段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立法状况及其发展[J].实事求是,2006(1):64-66. 被引量:3
-
3田启波.论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构成与应对[J].理论探讨,2007(4):70-72. 被引量:4
-
4滕姗姗.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2):76-79. 被引量:4
-
5李梅.试论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公正的路径选择[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10-14.
-
6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2-93. 被引量:8
-
7秦岭南.弱势群体的特征分析与工会帮扶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0(11):25-26.
-
8田忠钰,李严.微博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正能量作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1):101-103. 被引量:5
-
9荣燕.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1):59-61. 被引量:7
-
10荣燕.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J].教育探索,2014(6):128-129. 被引量:7
-
1构架面向困难职工群体的社会帮困体系——对无锡市困难职工群体状况的调研[J].工运研究,2001(23):10-12.
-
2杜玉英.高度关注困难职工群体[J].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工会理论研究),2003(1):25-26.
-
3江苏省工运学会.让沉重的问题逐步缓解——关于对困难职工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9(4):8-14.
-
4袁元,王争.燃亮企业内需之火[J].理论参考,2009(2):4-6.
-
5本刊编辑部.“危机”的两面[J].农电管理,2009(6):1-1.
-
6刘旺青.浅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J].金融经济(下半月),2009,0(7):19-20.
-
7万银锋.2009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J].党的生活(河南),2009(2):12-13.
-
8高层言论[J].领导决策信息,2009(6).
-
9赵丽华.困难职工群体的形成原因和解困途径[J].上海工业政工研究,2002(3):47-48.
-
10杨洪林.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的思考[J].工运研究,2001(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