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亚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44-51,58,共9页
South Asian Studies
同被引文献33
-
1顾海.试论印尼古国室利佛逝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7(2):63-69. 被引量:1
-
2张箭.法显时代的印尼爪哇岛宗教[J].宗教学研究,1997(3):83-86. 被引量:2
-
3李晨阳.佛教与缅甸的反帝独立斗争[J].东南亚纵横,1994(2):17-21. 被引量:5
-
4村主道美,刘务.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冲突对其民主改革的影响[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2):121-138. 被引量:18
-
5张旭东.试论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的两次缅、印人冲突[J].世界民族,2004(6):42-49. 被引量:5
-
6陈康.试析西方学者的“东南亚古代文明印度化”观点[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24-28. 被引量:1
-
7曾维加.试论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J].宗教学研究,2000(4):122-126. 被引量:4
-
8何平.试解缅甸“太公王国”之谜[J].东南亚,2004(4):36-41. 被引量:1
-
9段立生.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J].世界宗教文化,2006(2):56-58. 被引量:1
-
10姜永仁.婆罗门教、印度教在缅甸的传播与发展[J].东南亚,2006(2):35-4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
-
1陈巧莲.南印度神庙建筑之特性分析及其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82-83.
-
2安娜.菲律宾中资企业及华人面临的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9,21(6):87-90. 被引量:1
-
3梁岱桐,张皓.中国与南亚国家警务合作的现状、特点及前景研究[J].南亚东南亚研究,2019,0(6):67-79. 被引量:2
-
4吴圣杨.基于“粘稠传统”的与时俱进--泰文明的内涵及发展特点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21(2):70-80. 被引量:2
-
5刘春梅,于志刚.中吉开展体育外交:可行性展望、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J].四川体育科学,2022,41(2):25-29.
-
6林绮纯.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历史剖析[J].世界民族,2022(6):68-78. 被引量:3
-
7钟小鑫.缅甸华人身份认同与政治参与的代际变迁[J].东南亚研究,2023(5):119-133. 被引量:2
-
1石妍.红军长征的传播与影响[J].共产党员,2016(10):15-17.
-
2胡国胜.革命的符号:“苏维埃”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12(5):127-127.
-
3范立君.《共产党宣言》在意大利和日本的传播与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2):32-35. 被引量:7
-
4熊华源.从万隆会议看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播与影响[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2(6):78-86. 被引量:9
-
5高洪.从文化角度审视当代中日关系的一部力作——评李文的新著《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J].日本研究,2004(4):89-91. 被引量:1
-
6王乐乐.施身观与佛教义理[J].戏剧之家,2015(23):230-230.
-
7《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获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J].当代亚太,2006(1):35-35.
-
8胡国胜.革命的符号:“苏维埃”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5(2):115-121. 被引量:3
-
9陈阳.佛韵向东南[J].世界知识,2015,0(7):17-19.
-
10胡国胜.革命与象征:毛泽东形象的传播与影响(1937~1949)[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6):12-18.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