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编制区域特征探讨
被引量:
4
全文增补中
导出
摘要
文章在前人对先秦青铜编钟分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中原体系青铜编钟分为 4个地段、5个时间段 ,对编钟编制特征作出了区域性探讨。并追溯了这一时期渭 -黄、淮 -汉、黄河下游、长江下游 4个不同地段的钟乐。
作者
王洪军
机构地区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9-76,共8页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关键词
青铜编钟
中原
音乐考古
区域特征
编制
分类号
J605053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5
1
王洪军.
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概况[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83-90.
被引量:6
2
陈振裕.《中国先秦青铜钟的分区探索》,载湖北省博物馆、美国圣迭各加州大学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09页.
3
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4
张正明.
淮汉之间——周代的一个文化交错地段[J]
.中原文物,1992(2):3-6.
被引量:4
5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J].中国建设,1987,(9).
共引文献
13
1
索德浩.
中原地区封土起源再研究[J]
.考古与文物,2020(1):79-87.
被引量:2
2
王社教,朱士光.
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15(2):119-127.
被引量:2
3
王洪军.
信阳编钟研究成果的疑惑[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35-37.
被引量:1
4
谷杰.
达钟磬音数之理 拓古乐新声之道——武汉音乐学院侯乙墓古乐器研究及钟磬乐作品编创、演奏实践回眸[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4):21-26.
被引量:1
5
邵晓洁,李幼平.
1998年中国音乐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综述[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4):89-96.
被引量:2
6
王洪军.
测音数据在编钟律制研究中的可信度分析[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53-60.
被引量:4
7
武家璧.
陶寺观象台与考古天文学[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5):90-96.
被引量:7
8
姬民.
三晋文化对山西发展的意义[J]
.太原大学学报,2008,9(4):49-52.
9
王武民.
河东匼河背冰体育价值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0(6):117-119.
被引量:3
10
杨学峰.
楚文化视域下的信阳地理环境与区位特征分析[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50-52.
同被引文献
85
1
冯文慈.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J]
.音乐研究,1986(1):3-7.
被引量:39
2
李纯一.
关于正确分析音乐考古材料的一些问题[J]
.音乐研究,1986(1):10-12.
被引量:7
3
郑英烈.
十二音技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J]
.音乐研究,1986(1):25-36.
被引量:25
4
苗晶,乔建中.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2):29-40.
被引量:44
5
蔡际洲.
京剧抒情性唱段句幅变化的统计学研究[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3):28-35.
被引量:9
6
谭军.
关于编钟、编磬系列击槌的研究与研制[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3):82-84.
被引量:4
7
王洪军.
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概况[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83-90.
被引量:6
8
向思义,童忠良.
双鼓竹枝词[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
被引量:1
9
史新民.
曾侯乙编钟五音顺序中道的意涵[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3):6-8.
被引量:4
10
冯光生.
曾侯乙编钟文化属性分析[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3):9-16.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4
1
谷杰.
达钟磬音数之理 拓古乐新声之道——武汉音乐学院侯乙墓古乐器研究及钟磬乐作品编创、演奏实践回眸[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4):21-26.
被引量:1
2
刘玉堂,张硕.
文化史视野下的曾侯乙编钟[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2):109-113.
被引量:2
3
蔡际洲.
音乐论文的人工语言[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4):155-164.
被引量:2
4
蔡际洲.
音乐论文的分类考察——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二[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3):49-5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蔡际洲.
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J]
.音乐研究,2004(2):5-17.
被引量:12
2
延娟芹.
秦文化与楚文化之比较[J]
.中国文化研究,2012(3):109-117.
被引量:2
3
李蕴华.
古器新生 音韵飞扬——浅析编磬在华夏古乐团的艺术实践[J]
.东方艺术,2017,0(11):124-126.
4
丁旭东.
音乐论文分类与其子项概念的定义[J]
.民族艺林,2017(2):17-23.
被引量:2
5
王德聪.
佐罗塔耶夫第一组儿童组曲的音乐分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11):222-223.
6
肖丰.
音乐基础理论探究与应用[J]
.电子制作,2015,23(2Z).
7
胡艺华,戴乐.
“品”编钟乐音“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视域下编钟的时代价值初探[J]
.长江论坛,2018,0(4):46-49.
被引量:1
8
张鹏远.
二维码在音乐学术论文中的应用[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9(3):118-120.
9
许璐.
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研究概况与学术影响——为纪念音乐学系建系35周年而作[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4):69-76.
10
蔡际洲.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区域音乐研究——对近年来部分研究案例的初步解读[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4,43(3):11-19.
1
洛秦.
从声响走向音响——中国古代钟的音乐听觉审美意识探寻[J]
.文艺研究,1988(5):174-175.
2
王洪军.
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概况[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83-90.
被引量:6
3
石净波.
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J]
.艺术科技,2016,29(10).
4
张恒毅.
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探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2):189-189.
被引量:1
5
张馨文.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创作分析及美学特征探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2):160-160.
被引量:3
6
高醒华.
沈星扬和他的中国音乐劲旅[J]
.人民音乐,1997(4):40-41.
7
蒋定穗.
中国古代编钟论纲[J]
.中国音乐,1995(1):21-24.
被引量:3
8
任广明.
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J]
.戏剧之家,2010(5):64-64.
被引量:3
9
朱记书,唐志平,何合浓.
农家一幅画[J]
.广播歌选,2010(4):58-59.
10
苟玉婧.
基于新媒体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探讨[J]
.中国报业,2016,0(12):85-86.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