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中医内科学》腹痛湿热壅滞证治的商榷四川省绵竹县医院梁开发(618200)《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5年版)腹痛之湿热变滞证,治法是泄热通腑,代表方是大承气汤加减,列举的主证是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清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儒数等。笔者认为,作为教科书,从理法方药规范严谨上讲,似有商榷之处。不当处请同仁们教正。1湿热銮滞证不等于是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中医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说:“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住、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本质的揭示。”因而可见,湿热变滞证与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它们揭示的本质是有差别的。前者的病因是湿热,病理特点是湿热銮滞,肠道气机阻塞,肺气不通;后者的病因是燥热,病理特点是湿热化火化燥,津伤热结,腑实不通。湿热已不是该证当时的主要原因,只是先前的原因了。《湿病学》讲道:“一旦湿热完全化火化燥治则与一般湿病相同。”既然治同一般湿病,其证候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湿热之候了。前者证候特点当见腹痛,大便演滞不爽、苔黄腻、脉儒数;
出处
《中医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0-51,共2页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