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小麦品种源库性状演变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被引量:10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自70年代以来,江淮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和正在发展的小麦品种,在其库性状的遗传演变中,穗粒数增加较快,成为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而千粒重增幅较缓,亩穗数呈现低一高一低的变化。在源性状方面,高产品种在花期生物量较大的基础上,花后积累量骤增,生物产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大,它们对产量起着主导性作用。小麦经济系数在低中产时提高较多,中高产时提高较少。高产品种的株高矮化较少,旗叶面积与产量无关,但旗叶干重对产量作用较大。鉴于在品种的遗传演变中,源性状的变化远大于库性状,本文指出,未来品种改良应充分注重源性状的选择,而在策略上,宜在稳定生物产量的同时(1000~1100kg/亩),着重提高经济系数(0.46以上)。此外,还探讨了相应的产量结构。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共4页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 1吴兆苏,魏燮中.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1984(03).
  • 2俞世蓉,魏燮中,沈锡五,朱礼春.论长江下游茅山丘陵地区现阶段小麦产量和育种目标——Ⅰ.单产和产量组成因素[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04).

同被引文献97

引证文献10

二级引证文献6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