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区大量的水土流失,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为此,在水系内发展了防沙事业,以防止可能增加的洪水量。根据施工位置不同,防沙工程大致可分为坡面工程和沟道工程。坡面工程是针对崩塌地点等泥沙易于流失的地方而直接修筑的工程;沟道工程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固定沟床,拦沙坝护岸,用以抑制沟床及沟坡产沙的工程;一类是用以拦蓄泥沙的拦沙坝及沙库和减少泥沙输至下游的工程。修筑拦沙坝一般要求有两方面的效果,即抑制泥沙产生和抑制、调节水土流失。希望能制订出合理配置拦沙设施,达到最佳拦沙效果的防沙规划,但是,自1955年建设省技术研究会提出以实地资料为基础,评价拦沙坝的拦沙效果以来,由于没有发生过几次大水,仅进行过一、两次研究。笔者收集了全国各地由于洪水而造成泥沙产生、流失的有关资料,并以河床演变计算为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比较接近实际的山地流域泥沙产生、流失的追踪方法(模拟实验模型),且就拦沙设施的分类,规模及配置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中部地方建设局静冈河道工程事务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倍川上游(43.5km^2),1982年两次发水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了拦沙坝的淤积测量资料,评价了每个拦沙坝的拦沙效果。同时,通过河床演变计算,对水土流失追踪的现状与假设状况的比较,对拦沙坝群的拦?
出处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1989年第1期4-10,共7页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