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麦玉米稻三熟制高产高效同步性分析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麦玉米稻三熟制与麦稻两熟制相比增产24.4%。但由于目前推行的玉米育苗移栽的技术体系,劳动投入量较高,因此三熟制的净产值比两熟制仅增加2.7%,劳动生产率三熟比两熟制低20.7%。为使三熟制高产、高效同步,应采取省工栽培技术。
作者
李萍萍
陆建飞
章熙谷
卞新民
机构地区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
出处
《农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20,共3页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WINROCK基金
关键词
麦玉米稻三熟
三熟制
玉米
稻
分析
分类号
F326.1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8
1
赵强基,D.P.Garrity,王增远.
菲律宾以稻为基础的种植制度生态学评价——Ⅰ.各类种植方式的养分平衡[J]
.作物学报,1993,19(5):402-411.
被引量:13
2
马新明,陆建飞.
论种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3(2):1-6.
被引量:15
3
韩秉进,王占哲.
松嫩平原旱作农区市场经济条件下轮作体系变化综合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7(3):172-175.
被引量:2
4
赵强基,江苏农业科学,1990年,5期,25页
5
Wen Qixiao,Organic matter and rice,1984年
6
团体著者,江苏农业科学,1993年,5期,1页
7
何桂庭,稻田生产结构改革与发展,1993年,348页
8
赵强基.我国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1990(05).
引证文献
4
1
陆建飞,丁旭,王昭,庄恒扬,章熙谷.
市场经济下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
.耕作与栽培,1997,17(3):1-3.
被引量:5
2
李萍萍,卞新民,章熙谷,冯金霞.
江苏中南部地区麦玉米稻新三熟制的生态与经济适应性分析[J]
.生态经济,1997,13(4):35-39.
3
哈娟,杨雨明,闫昱宽.
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2):187-188.
4
徐少安,刘建.
江苏沿江稻田三熟种植方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1998,14(1):15-19.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刘建,魏亚凤,徐少安.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水稻氮肥施用效应的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5,12(3):26-30.
被引量:1
2
武兰芳,朱文珊.
试论中国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J]
.耕作与栽培,1999,19(4):1-4.
被引量:16
3
刘建,魏亚凤,李波,杨美英.
大棚保护地冬季增温及名特蔬菜促早栽培技术效益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39-42.
被引量:3
4
段红平.
中国南方耕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现状[J]
.耕作与栽培,2000,20(6):1-4.
被引量:5
5
刘建,徐少安,周根友,陆虎华.
多熟制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的生产潜力及高产技术优化研究[J]
.南京农专学报,2000,16(4):6-11.
被引量:6
6
刘建,徐少安,周根友,沈锦根,陆虎华.
沿江稻区多熟制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技术[J]
.江苏农业学报,2001,17(1):13-18.
被引量:4
7
段红平.
湖南省耕作制度50年(1949~1998年)演变分析[J]
.耕作与栽培,2001,21(3):1-4.
被引量:19
8
刘建,周根友,徐少安.
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J]
.南京农专学报,2002,18(1):13-19.
被引量:8
9
刘建,徐少安,周根友,陆虎华.
多熟制春玉米覆膜移栽的生态效应及其对植株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2):97-100.
被引量:4
10
刘建,徐少安.
沿江地区多熟制春玉米覆膜移栽种植高产特性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3):301-305.
1
陆建飞,卞新民,方钊海.
苏南地区麦瓜玉米稻种植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1994(6):49-51.
被引量:2
2
李萍萍,卞新民,章熙谷,冯金霞.
江苏中南部地区麦玉米稻新三熟制的生态与经济适应性分析[J]
.生态经济,1997,13(4):35-39.
3
郑才法,叶建明.
粮食产量增长速度为什么下降了?——原衢州市廿里乡调查[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6(1):67-69.
4
刘凤彦.
佛山市桑蔗生产应予扶持[J]
.农业技术经济,1984(8):40-42.
5
涂晓川.
德宏耕作制度从两熟向三熟发展的思考[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1):102-104.
6
曾少良,刘俊.
发展浠水农业的正确选择[J]
.农村经济与科技,1996,0(10):6-7.
7
王耕今,朱镕基,林祥金.
关于稻麦三熟制的几个问题——在上海和苏南地区的调查[J]
.农业经济丛刊,1980(1):12-14.
8
吴绍裘.
关于发展三熟制的几个问题[J]
.农业技术经济,1983(4):22-23.
9
包国瑾,方文耀.
农区发展肉牛生产的思考[J]
.杭州农业与科技,1998,0(Z1):52-53.
10
珂影.
安徽“玉米稻兄弟”失和[J]
.乡镇论坛,2004(222):39-40.
农业技术经济
199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