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个人主义化与第二现代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基于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是否还能维持(甚至于是否曾经存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然而除了宣告现代秩序已经瓦解的后现代主义(盛行于法国及美国),八十年代初起,另有一些德国社会学家,一方面承认现代解构的现象,一方面则试图在理论甚至实践上,尝试现代的再建构工作。
作者 孙治本
机构地区 台湾交通大学
出处 《中国学术》 2001年第1期262-291,共30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1

  • 1朱新钧.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J].中国成人教育,2006(1):4-6. 被引量:2
  • 2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79页.
  • 3爱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6-7页.
  • 4Ulrich Beck, “The Reinvention of Politics: Towards a Theory of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in Ulrich Beck, Anthony Giddens and Scott Lash,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m Social Order,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94, PP.2,5-6.
  • 5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Tubingen: Max Nieneyer Verlag, 1996, S.252-254.
  • 6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ng, Oxford: Black- well, 1989, P.345.
  • 7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 8Scott Lash, Another Modernity, a Different Rationality,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9,pp.59.
  • 9(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 10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