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分子流行病学与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分子流行病学与生物标志物许后效,金秀兰,夏希娟,竺乃恺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epidemiology)是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建立分子流行病学,其目的是试图把环境化学致癌物对人类接触的内剂量以及与生物大分子的反应,例如,同脱氧核糖...
作者
许后效
金秀兰
夏希娟
竺乃恺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
出处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4期275-275,共1页
Journal of Health Toxicolog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
生物学标志物
分类号
R181.2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9
1
任泽舫,庄志雄,林寿梧,张桥,刘移民,邓丽霞,刘力.
DNA-蛋白质交联物作为接触铬工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6,14(1):7-9.
被引量:12
2
钟赛贤,杨成峰,余贵英.
尿TTCA检测在非职业性CS_2暴露人群生物学监测中价值的初探[J]
.广西预防医学,1997,3(2):94-95.
被引量:2
3
陈国胜,张甬元,徐盈,徐立红.
鲫鱼肝脏中CYP1A1的诱导作为沉积物中二的毒理学指标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1997,17(3):264-267.
被引量:15
4
张桥,庄志雄.
细胞与分子生物标志在我室卫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卫生毒理学杂志,1997,11(4):229-233.
被引量:3
5
彭少华,戴乾圜.
DNA加合物检测技术的进展[J]
.卫生毒理学杂志,1998,12(2):119-122.
被引量:1
6
王华婷,孙昊,陈莹,王晓蓉.
稀土元素在鱼体内脏中的富集及对肝脏中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1999,19(2):141-144.
被引量:14
7
袁彦华,孙连军,郭秀兰.
多环芳烃化合物环境污染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6(3):182-185.
被引量:36
8
王海黎,陶澍.
生物标志物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421-426.
被引量:70
9
仲维科,郝戬,樊耀波,王敏健.
食品农药残留分析进展[J]
.分析化学,2000,28(7):904-910.
被引量:125
引证文献
1
1
余建新,吴采樱.
生物标志物用于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及毒性评价[J]
.分析化学,2002,30(1):107-113.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严守雷,高志贤,程义勇,房彦军,王红勇,周焕英.
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J]
.卫生研究,2005,34(2):227-230.
被引量:6
2
张立将,尹立红,浦跃朴.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2):156-159.
被引量:7
3
田志环,焦传珍.
生物标志物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应用[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2(1):9-11.
被引量:3
4
田志环.
废旧干电池污染液对泥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4):49-51.
5
宋文婷,陆光华.
指示水生生态系统环境雌激素暴露的多种生物标志物的选择[J]
.生态环境,2008,17(1):434-438.
被引量:4
6
姜元臻.
生物标志物监测环境污染研究新进展[J]
.广东化工,2010,37(4):150-152.
被引量:8
7
田晔,李朝品,张明旭.
甲螨在土壤重金属有效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05-18806.
被引量:1
8
张海丽,边海燕,杨跃志,李正炎.
酚类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和解毒系统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3):21-26.
被引量:4
9
徐刚,史茗歌,吴明红,刘宁,师千惠.
固相微萃取的原理及应用[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4):368-373.
被引量:46
10
田密,郑贝贝,苏金丽,宋秀梅,王洪斌.
塔胞藻及海水小球藻对草甘膦致毒胁迫的生理应答[J]
.水产科学,2013,32(9):541-544.
被引量:1
1
雷秀芬.
生物学标志物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2):114-117.
被引量:2
2
黑巧克力帮你远离心脑血管病[J]
.大家健康,2009(2):44-44.
3
闫贵贞,郝敏.
宫颈癌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4):249-251.
被引量:5
4
梁友信,郑玉新.
科学应对重金属污染的挑战[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0,28(3):161-163.
被引量:1
5
邢杰,赵键,孙毅莹,孙文敬,王璇,李娜,邱玉刚,翟庆峰.
温室作业人群长期农药暴露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31(8):710-712.
被引量:4
6
李宁.
评价食品中致癌物作用的生物学标志物[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6):372-377.
被引量:1
7
妊娠期母体脂肪摄入与子代代谢健康[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18(5):365-365.
8
朱德香,劳向前,余德新,杨新跃,石新山,高燕华.
正己烷中毒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0):789-791.
被引量:4
9
田桢干,朱锦德.
分子流行病学在传染病监测中的应用及前景[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1,24(3):176-177.
10
贾娜,高星.
二乙氧基乙醇生殖毒性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18(3):179-180.
被引量:1
卫生毒理学杂志
199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