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跨越——记“2004城市发展研讨会”
被引量:2
出处
《中国城市经济》
2005年第2期76-77,共2页
China Urban Economy
同被引文献29
-
1梁桂全,游霭琼.差异·互补·共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趋势[J].广东社会科学,2005(1):27-34. 被引量:21
-
2何一民,范瑛,付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1):49-54. 被引量:16
-
3王明浩,翟毅,刘玉娜.京津冀经济区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1):70-77. 被引量:14
-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联合课题组."三化带三农"实现城乡一体化[J].经济研究参考,2005(11):2-16. 被引量:7
-
5汪宇明.中国的制度创新与城市变化[J].国外城市规划,2005,20(1):24-28. 被引量:9
-
6马洪.深化区域合作 促进东亚经济协调发展[J].开放导报,2005(1):30-31. 被引量:1
-
7林华生.建造"东亚经济圈"的构想[J].开放导报,2005(1):37-42. 被引量:3
-
8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2005(1):11-15. 被引量:61
-
9王乃静.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新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83-84. 被引量:46
-
10陈绍愿,张虹鸥,林建平,邹仁爱.城市共生:发生条件、行为模式与基本效应[J].城市问题,2005(2):9-12.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44
-
1周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核心增长极:调整逻辑及整合框架——以湖南省等为例[J].学术论坛,2021,44(5):49-59. 被引量:6
-
2崔继昌,郭贯成.省际交界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信息熵视角的分析[J].城市问题,2022(3):33-42. 被引量:5
-
3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前沿科学,2007,1(4):62-72. 被引量:1
-
4罗波阳.城市群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内涵、特征与路径[J].求索,2014(8):52-56. 被引量:1
-
5张纯记.试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化[J].经济师,2008(7):52-52.
-
6马廷玉,邬冰,刘志虹.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J].经济地理,2008,28(4):623-626. 被引量:17
-
7刘友金,罗登辉.城际战略产业链与城市群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9,29(4):601-607. 被引量:21
-
8刘洋,罗建敏,王健康.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5):731-734. 被引量:21
-
9徐文华.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商贸,2009(04X):199-200. 被引量:8
-
10陈德敏,谭志雄.区域合作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9(9):78-81. 被引量:6
-
1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建会20周年暨2007’城市发展研讨会在安阳召开[J].中国城市经济,2007(8):22-22.
-
2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历年主要会议简况[J].中国城市经济,2007(8):23-23.
-
3冯拾松.论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62-64. 被引量:2
-
4朱卫东.与时俱进 实现黄山经济再腾飞——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市长王启敏[J].中国经济信息,2003(6):20-20.
-
5出席全国“两会”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领导和理事[J].中国城市经济,2006(4):2-3.
-
6出席全国“两会”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领导和理事[J].中国城市经济,2007(4):4-5.
-
7王利公.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2004年会[J].中国城市经济,2004(12).
-
8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中国城市持续、协调、科学发展高层论坛[J].中国城市经济,2006(8).
-
9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著作展示[J].中国城市经济,2006(9):61-65.
-
10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J].中国城市经济,2006(9):6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