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2005年第2期18-21,共4页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59
-
1张雪琴.论开展创业素质教育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 被引量:1
-
2黄永涛,吕家麟.有关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J].科技经济市场,2006(8):284-285. 被引量:5
-
3熊琪.浅谈新时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8):79-80. 被引量:3
-
4焦瑞.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生存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青年,2009(12):62-65. 被引量:1
-
5范振华.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优势[J].决策探索,2004(6):63-64. 被引量:6
-
6范正生,孙明杰.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4(5):45-47. 被引量:3
-
7李广宇,刘福军.华北两所高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77-378. 被引量:12
-
8程新平.论大学生问题行为及其预防与矫正[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123-125. 被引量:9
-
9曲建武.对当前大学生德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3):58-60. 被引量:7
-
10肖保根.低调——大学生求职的成功途径[J].心理与健康,2005(6):42-4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3
-
1刘旋,张帅,陈锦涛.浅谈班级建设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3(3):84-85.
-
2郑芳,刘翠.关于建立大学生择业实践基地的构想[J].中国商界,2009(8):343-343.
-
3张雷.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6):97-99. 被引量:2
-
4梁超群.浅谈大学新生成人意识的养成[J].时代经贸(下旬),2008,6(12):53-55. 被引量:1
-
5罗婷婷,冯宇.论用创业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211-212. 被引量:3
-
6袁智杰,阮飞.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227-227. 被引量:1
-
7何金科.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刍议[J].闽江学院学报,2009,30(6):107-111. 被引量:9
-
8丁燕,邵连.高职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生存状态研究[J].文教资料,2010(12):228-230.
-
9吴莹.从促进就业角度关注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56-57. 被引量:2
-
10刘旋,顾茗,陈锦涛.班级建设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23):248-249.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张萍.高校“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2):162-163. 被引量:9
-
2牛环宇.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3,34(1):77-78. 被引量:1
-
3吴丽红,刘文霞.甬商精神对商贸类高职学生就业责任教育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3(5):46-48. 被引量:2
-
4赵云.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全国商情,2013(16):92-93. 被引量:1
-
5韩标,刘再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3(7):86-89. 被引量:21
-
6程程,巩雪松.创新创业教育对工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初探研究[J].知识经济,2014(3):141-142. 被引量:7
-
7何丽明.大学新生心理安全感调查与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4):136-137. 被引量:1
-
8陈新宇,刘静,董婷婷,刘汉琴,冯妙妙,沈少虎,吴友军.大学生安全素养的培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9):121-125. 被引量:2
-
9吴丽红,俞立军.融入甬商精神的商贸高职就业责任教育实践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4,30(29):16-20.
-
10刘杰.刍议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5(3):122-123.
-
1周朝东.共产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性[J].唯实,1992(2):24-27.
-
2陈华兴.真理标准的能动性及其现实意义[J].学习与思考,1998(6):7-8.
-
3耿宁,倪梁康.意识统一的两个原则:被体验状态以及诸体验的联系[J].世界哲学,2011(1):6-24. 被引量:8
-
4李广胜.对苏联社会主义演变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9-10.
-
5王璐颖.试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先秦儒家思想元素[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3):197-198.
-
6朱颖,侯玉波.线上福流与下线后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8-16. 被引量:3
-
7牛永旺.谈谈艺术与理性的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1987(S2):83-87.
-
8公益声音[J].中国政协,2007(3):84-85.
-
9徐堃.试论人的需要和幸福的共性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9(9):26-28. 被引量:2
-
10赵子旗.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8):178-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