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提出了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必然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的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是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将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业化,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
康爱荣
机构地区
唐山学院社科部
出处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9,共2页
Enterprise Economy
关键词
工业化
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
分类号
F120.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70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4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报,2002—11-17.
2
苗苏菲.
人口大国怎样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来自《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建议与对策[J]
.求是,2003(6):48-50.
被引量:13
3
陈海泉.
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思考[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4):17-20.
被引量:1
4
石爱虎.
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34-39.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孟彦弘,景德祥.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相关诸问题研究的反思[J]
.史学理论研究,2002(4):26-36.
被引量:9
2
马洪 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
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高新民.
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J]
.宏观经济研究,2002(10):11-14.
被引量:6
5
郑家亨.
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J]
.中国国情国力,2002(11):12-15.
被引量:11
6
李健.
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J]
.求是,2003(1):51-53.
被引量:12
7
朱高峰.
要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制造业[J]
.首都经济,2003(3):5-7.
被引量:2
8
林兆木.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3):19-24.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170
1
姚晓荣.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J]
.甘肃社会科学,2004(4):114-116.
被引量:12
2
田中华.
注重人才资源开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0(3):38-41.
3
田中华.
论人才资源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78-82.
被引量:1
4
王兴国.
经济全球化的哲学思考及中国应对的方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286-290.
5
罗才荣.
关于小康社会中的生活质量问题[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5):13-15.
被引量:1
6
任舒泽.
江泽民法治思想缕析[J]
.社会主义研究,2004(5):96-98.
被引量:3
7
车文辉.
回顾与前瞻:中国的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
.人口学刊,2004,26(5):60-64.
被引量:5
8
易恩弟,鄢明红.
发展中的思考——析中西部地区开发区的制度缺陷和革新[J]
.经济体制改革,2004(5):115-117.
被引量:2
9
何丽芬.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J]
.理论月刊,2003(9):24-26.
10
刘瑛.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开创学术期刊工作新局面[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14-16.
同被引文献
29
1
任保平.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战略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2004(5):70-74.
被引量:3
2
邵国华.
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其战略探讨[J]
.生产力研究,2004(9):125-126.
被引量:3
3
何凡.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决定的技术进步路径[J]
.天府新论,2005(2):62-64.
被引量:1
4
夏琼,王志红.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29-32.
被引量:3
5
江维.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转化[J]
.生产力研究,2005(1):150-153.
被引量:3
6
周春芸,张志良.
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证据——以甘肃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05(2):23-25.
被引量:2
7
吴敬琏.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J]
.中国经贸导刊,2005(6):12-13.
被引量:5
8
陈文通.
对“重化工业新阶段论”的争论和评析[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9(2):76-83.
被引量:8
9
徐康宁,王剑.
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型发展战略取向——关于我国是否能跨越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研究[J]
.江海学刊,2005(3):63-69.
被引量:10
10
陈元刚.
“新型工业化”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J]
.江苏商论,2005(4):145-14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6
1
陈晖.
加大发展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南与全国工业信息化比较分析[J]
.企业家天地,2008,0(4):112-113.
2
顾海兵,朱绍格.
新型工业化:压力与对策[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1-6.
被引量:1
3
汪慧玲,景文宏,戴石.
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4):30-31.
被引量:3
4
邵忍丽,夏涛.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探讨[J]
.价格月刊,2007(10):54-56.
被引量:1
5
李宇鹏,樊雪梅.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5-38.
被引量:2
6
胡军,叶梅.
兵团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
.新疆财经,2011(4):36-40.
二级引证文献
7
1
赵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广东“十一五”经济发展[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4):102-105.
2
赵旭.
“两型社会”背景下望城县新型工业化对策研究[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6):61-63.
3
王富贵,汪慧玲.
陕西省建设科技创新型省区的路径探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5):39-44.
被引量:1
4
杨洁,刘彩霞,韩苗苗.
加快唐山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57-60.
5
张式恩.
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来自河南新乡的实践经验[J]
.价值工程,2015,34(23):29-31.
被引量:1
6
丁镭,贡金涛.
中国科技创新和城镇化关系的演进特征和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1):43-49.
7
张卫兵,黄庆,闫卫坡,谢怡.
推进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四川省工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4,44(9):94-98.
1
夏兴园,曾芒.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与世界工厂机遇[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54-58.
被引量:3
2
姜爱林.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五大政策选择[J]
.高校社科信息,2002(4):25-29.
3
姜爱林.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五大政策选择[J]
.电信软科学研究,2003(2):55-63.
4
杜振华,茶洪旺.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中的问题探讨[J]
.宏观经济管理,2011(12):53-54.
被引量:3
5
刘万路.
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2008(20):139-140.
6
王旭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信息产业工作新局面[J]
.数码世界(A),2008,7(2):1-2.
7
宋祖勋,于书今.
实现辽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4(2):3-6.
被引量:3
8
全国政协在鄂调研“两化融合”[J]
.世纪行,2012(6):23-23.
9
张孝德.
新型工业化要解决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四个方面的结合[J]
.经济研究参考,2003(44):42-44.
被引量:2
10
李华,刘俊,温兴琦.
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与信息化[J]
.理论月刊,2004(4):160-161.
被引量:1
企业经济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