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立中若干因素的思考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社区矫正制度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组成,在发达国家已得到较普遍实施,在我国进行该项制度的建立实践中,应结合现有的社会本土资源,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即对我国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并应明确矫正社区的地域确定原则和国家对社区矫正的主导性,同时应注意矫正方式的实质性,并以立法形式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地位。
作者
莫晓宇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法学院
出处
《中国监狱学刊》
2005年第2期126-129,共4页
China Prison Journal
关键词
社区矫正
行刑社会化
司法行政机关
分类号
D926.7 [政治法律—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6
1
[日]大谷实菩 黎宏译.刑事政策学[M].法律出版社,2000.258.
2
王增锋 杨诚.中加矫正制度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134.
3
王亦君.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开始改革,5种罪犯在社区矫正[N].中国青年报,2003—09—02(6).
4
王思斌.拓展中的公共空间—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57.
5
翟中东.
出狱人保护事业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前景[J]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7):29-35.
被引量:13
6
.“社区矫正”的中国试验[Z].http://www.bj.xinhuanet.com/jdwt/.2003-08-04,.
共引文献
12
1
王志强.
对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状态的分析[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19(6):34-39.
被引量:26
2
柳忠卫.
假释监督保护机构及人员之比较研究[J]
.河北法学,2006,24(3):30-33.
被引量:1
3
王彬.
刑释解教公民平等就业权保障状况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
.法学,2008(2):102-109.
被引量:14
4
王彬,赵绘宇.
前科制度与就业歧视——对我国《公务员法》第24条第1项的学理反思[J]
.政治与法律,2009(8):98-106.
被引量:5
5
王淑华.
谈新形势下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J]
.辽宁警专学报,2010,12(2):82-85.
被引量:1
6
张万军,赵友新.
徘徊于理想之门:民国初期行刑制度近代化的探索——以许世英1911年“司法计划书”为中心的考察[J]
.中国监狱学刊,2010,25(5):147-152.
7
张万军,魏顺光.
民国初期监狱制度的近代化--对许世英1912年“司法计划书”的解读[J]
.求索,2010(11):235-237.
8
于志刚.
前科株连效应的刑法学思考[J]
.法学研究,2011,33(1):150-166.
被引量:19
9
霍珍珍.
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中国司法,2012(5):40-44.
被引量:5
10
陈威仪,任文利.
影响罪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的因素探讨[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11):77-7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3
1
曹云飞,武玉红,杨一宁.
试论我国的社区矫正[J]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3):23-29.
被引量:8
2
吴宗宪.
论中国社区矫正中服刑人员处遇的协调与参与机构[J]
.法律适用,2005(10):4-7.
被引量:1
3
陈和华,叶利芳.
国外社区矫正的经验和问题[J]
.犯罪研究,2006(1):62-67.
被引量:23
4
莫晓宇,蒋潇锋.
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50-57.
被引量:11
5
陈光中.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
.人民检察,2006(05X):5-7.
被引量:226
6
程应需.
社区矫正的概念及其性质新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36-40.
被引量:65
7
黄京平,甄贞,刘凤岭.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5):108-115.
被引量:97
8
屈耀伦.
关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J]
.法学,2006(10):104-110.
被引量:20
9
林茂荣,杨士隆.犯罪矫正原理与实务[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327.
10
康德 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0-171.
引证文献
2
1
袁义龙.
刑事和解的合理性及制度构建[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25(8):98-100.
2
莫晓宇,李芳芳.
关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42-5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李凡.
福建省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思考[J]
.科技资讯,2015,13(22):235-235.
2
吕鑫玲,刘羽佳,孙锦,韩亚欣.
天津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2017(7):49-51.
被引量:1
3
崔馨予.
社区矫正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衔接必要性研究——基于未成年人保护视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0(14):92-93.
1
周德民,吕耀怀.
虚拟社区: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J]
.湖湘论坛,2003,16(1):68-68.
被引量:23
2
刘倩均.
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J]
.科技创新导报,2007,4(36).
3
刘晓林,王喆.
社区矫正在中国[J]
.人权,2004(1):48-49.
被引量:1
4
洪玮.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相关问题的研究[J]
.现代交际,2014(10):17-18.
被引量:1
5
裘啸虎.
浅谈社区矫正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J]
.学问,2009(3):68-69.
6
罗优.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及社会工作方式的介入探讨[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1):197-198.
7
胡俊锋.
“安全社区”要强调综合创建[J]
.中国减灾,2005,15(11):38-39.
被引量:1
8
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以完善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正方式为视角[J]
.中国监狱学刊,2011,26(1):142-146.
被引量:2
9
徐符轩.
编辑部纪事[J]
.乡镇论坛,2010(10):1-1.
10
李本森.
社区矫正制度发展与创新的若干思考[J]
.中国司法,2014(7):33-36.
被引量:2
中国监狱学刊
200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