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适用自愿和解方式处理轻伤害案件探析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轻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不深,犯罪动机简单,社会影响面小。刑事诉讼中轻伤害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自愿和解,从而终结刑事诉讼程序,能够实现最佳的刑事诉讼效益。公安机关移送起诉到检察院的轻伤害案件,检察机关可以根据被害人是否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请求情况,主持调解或由其双方自行和解,进而作出起诉或不起诉等决定。
作者
蔡庆丰
机构地区
锦州铁路运输检察院
出处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3X期37-39,共3页
People's Procuratorial Semimonthly
关键词
轻伤害案件
犯罪嫌疑人
刑事诉讼程序
追究
刑事诉讼效益
主观恶性
不起诉
探析
方式
自愿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68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57
同被引文献
168
1
杨晓静.
刑事和解:自愿抑或强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78-83.
被引量:6
2
刘星.
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24-36.
被引量:84
3
刘志成,熊明.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解不诉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1):85-90.
被引量:23
4
强世功.
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2005(1):109-122.
被引量:118
5
陈光中,郑旭.
追求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评[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1):102-115.
被引量:46
6
刘炽,王建荣.
比较与借鉴:暂缓起诉制度研究[J]
.人民检察,2005(03S):37-40.
被引量:14
7
黄维智.
暂缓起诉制度探析[J]
.政治与法律,2005(2):116-119.
被引量:14
8
刘方权.
恢复性司法:一个概念性框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17(1):31-36.
被引量:45
9
邵军.
恢复性司法的利弊之争[J]
.法学,2005(5):113-115.
被引量:29
10
邓正来.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J]
.政法论坛,2005,23(3):52-72.
被引量:51
引证文献
5
1
肖仕卫.
刑事法治的“第三领域”: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结构定位与功能分析[J]
.中外法学,2007,19(6):721-734.
被引量:34
2
肖仕卫.
刑事法治实践中的回应型司法——从中国暂缓起诉、刑事和解实践出发的分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4):17-29.
被引量:22
3
应玲玲.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J]
.大观周刊,2012(23):67-69.
4
方坤.
加害人视野下的侦查和解[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6):46-51.
5
张炜.
对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思考——以新刑诉的实施为背景[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1(3):9-1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7
1
彭昕.
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实践困境与调适方向[J]
.民间法,2021(1):76-92.
2
侯明明.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模式研究——基于类型化的分析与反思[J]
.民间法,2021(1):50-63.
3
李迎寒.
合规视野下暂缓起诉制度的功能反思与体系重构[J]
.法律方法,2023(2):300-318.
被引量:1
4
徐光华.
刑事和解的刑法文化考察[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2(2):156-168.
5
肖仕卫.
刑事法治实践中的回应型司法——从中国暂缓起诉、刑事和解实践出发的分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4):17-29.
被引量:22
6
张增娇,严芳.
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内的刑事和解制度[J]
.法制与经济,2008,17(18):61-62.
7
孙光宁,刘园园.
刑事和解的价值及其局限——基于对话商谈理论的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2009(2):142-144.
被引量:2
8
何永军.
论刑事和解的合法性与合法化[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82-92.
被引量:5
9
章华峰.
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25-128.
被引量:6
10
苏镜祥,马静华.
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基于中国实践的考察和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8-126.
被引量:13
1
王联合.
论刑事诉讼被害人对公诉权的制约[J]
.中国检察官,2006(8):31-33.
被引量:1
2
吕宜民.
再论构建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可行性[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1,27(2):65-68.
被引量:1
3
乔挺.
对法院适用执行和解方式的调查与思考[J]
.决策与信息(下旬),2013(3):67-68.
4
公安机关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当事人自愿和解的,如何处理?[J]
.人民检察,2002(1):63-63.
被引量:2
5
朱晔.
论破产和解中中小额债权人利益之保护[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2):37-40.
被引量:4
6
缪军.
刑事和解相关问题探析[J]
.青海检察,2014,0(3):48-51.
7
刘志民.
刑事和解制度理论及其天河检察院实践[J]
.探求,2013(S1):15-19.
8
霍永泉,李鸿飞.
刑事和解制度的思想基础——契约精神[J]
.商,2013(7):157-157.
9
金建红.
对完善当前民事检察制度的若干思考[J]
.职业,2008(4Z):102-102.
被引量:1
10
本刊编辑部.
责任与声音[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6,0(4):14-15.
人民检察
2005年 第03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