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农村经济》
2005年第3期42-43,共2页
Jiangsu Rural Economy
同被引文献57
-
1门宝辉,梁川.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6):62-65. 被引量:12
-
2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92-195. 被引量:96
-
3赵哲远,吴次芳,顾海杰,徐再敏.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03(6):31-34. 被引量:7
-
4张月平,刘友兆,毛良祥,张炳宁.根据承载力确定土地资源安全度——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28-332. 被引量:26
-
5冯孝杰 ,高殿森 ,顾宏波 ,谯华 ,陈灌春 ,敖漉 ,谢有奎 .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4,20(3):30-33. 被引量:6
-
6赵凤琴,汤洁,王晨野,李昭阳.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1):99-103. 被引量:40
-
7杨国清,祝国瑞.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伦理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2):90-91. 被引量:18
-
8李翔,许兆义,孟伟.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3-7. 被引量:27
-
9刘红玉.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J].资源科学,2005,27(3):54-60. 被引量:72
-
10董霁红,卞正富,喻成林.江苏省黄河故道区土地开发整理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3):29-3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81
-
1龙利秋,赵俊三,李玉龙,王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1,21(3):72-74. 被引量:4
-
2曲哲,任家强,李红丹.基于生态足迹的朝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1):459-461. 被引量:15
-
3赵哲远,吴次芳,顾海杰,徐再敏.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03(6):31-34. 被引量:7
-
4黎德川,廖铁军,刘洪,郭芙梅,牟祥,沈国志.乐山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3):141-147. 被引量:23
-
5韩璐,谢俊奇.基于多维尺度分析的土地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7):37-42. 被引量:14
-
6魏晋,邓良基,谭宏,胡燕,王琛.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以广安市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3):338-344. 被引量:9
-
7王枫,张效军,刘海英.广州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63-16965. 被引量:8
-
8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李冬梅.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16-322. 被引量:197
-
9廖燕,张淳,罗小芳,欧阳芳辉,魏芳.永兴县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8(2):79-80. 被引量:6
-
10董飞,宋戈.城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10(4):41-45. 被引量:12
-
1杜诚程,李江.浅析我国城市化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9):90-91. 被引量:1
-
2刘晓洪.关于退耕还林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03,32(2):33-35. 被引量:2
-
3李鸿军,许福金.对宁夏林业建设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2(3):38-39.
-
4陈永生.雅安榜样[J].森林与人类,2001,21(7):20-22.
-
5俞凯丰.发展高水平农业科技 构筑现代农业新高地[J].上海农村经济,2009(7):5-8.
-
6刘广振.对我省退耕还林生态经济型建设路子的几点思考[J].陕西林业,2004(6):20-20.
-
7王万茂.土地生态经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3,7(2):34-38. 被引量:1
-
8山东:十类建设项目不再审批[J].广东建筑装饰,2005(1):63-63.
-
9李林茂,吴慕林.“八五”期间江西农产品价格规划探讨[J].价格月刊,1991(3):17-22.
-
10宋巍,柳柠.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规划探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3(6):73-7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