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鸦片战争之前澳门文学中的“西学中源”思路除开文化优越感的体现,也是面对西洋新知保持文化自尊、缓解心理震撼的需要;同较为开放的“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思路,“西学中源”只是为了解决融入“万国”背景和固守“中国”传统之间的两难处境,但在现实中并不具备左右逢源的实用效果;鸦片战争的“现代性入侵”把弱肉强食的“文明”做为“科学”的基石,又把这种片面的“科学”做为唯一的合理尺度向外推销,想使被侵略的国家忽略甚至遗忘这种“文明”与“科学”背后的罪恶;过于偏向人文学的道统在时代精神面前无法再支撑起国家与民族的自信。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0,共4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