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体现人民民主的制度选择——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被引量:
5
The System Choice of Reflecting People's Democrac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实行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即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是体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继续发展和完善,但决不能放弃。
作者
梁柱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3,共6页
Studie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分类号
D6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74
参考文献
7
1
.毛泽东选集[C](4)[M].,.1308.
2
.毛泽东文集[C](5)[M].,.337,136.
3
.毛泽东著作选读[C](下)[M].,.715、733、732.
4
.邓小平文选[C](3)[M].,.220,307,138,240,256,241,25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1)[M].,.28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2)[M].,.333.
7
.邓小平文选[2].,.205,322.
同被引文献
113
1
艾棣.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刮起的“工会消亡”风[J]
.工会博览,2004(12):40-41.
被引量:2
2
周建超.
大革命时期中共关于城市帮会工作的政策与策略[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3):42-49.
被引量:4
3
罗定枫.
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纪念“鞍钢宪法”诞生四十周年[J]
.党史纵横,2000(12):4-6.
被引量:5
4
黄美真.
沦陷时期的上海工运[J]
.历史研究,1994(4):105-119.
被引量:7
5
常书红,王先明.
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J]
.社会科学研究,1999(2):115-120.
被引量:20
6
翁有为.
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J]
.山东社会科学,1997(3):67-71.
被引量:8
7
樊济贤.
建国初期有关工会问题的分歧与争论[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9,18(6):24-26.
被引量:2
8
清末各省设立农会史料[J]
.历史档案,1998(2):63-74.
被引量:10
9
马小泉.
地方自治: 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J]
.天津社会科学,1997(4):104-111.
被引量:23
10
田素文.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新特征[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9(2):16-1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5
1
蒋新卫.
党的领导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政治特征[J]
.兰州学刊,2006(1):110-112.
被引量:1
2
王绍光.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95-112.
被引量:73
3
王熙,段晓芳.
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11):200-201.
4
杨国江.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分析[J]
.求知导刊,2015(9):20-21.
5
魏西林.
论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的影响[J]
.智富时代,2017,0(7X):431-431.
二级引证文献
74
1
陈宇恒,魏志鹏,徐辰烨.
饭圈行为与网络政治参与[J]
.当代青年研究,2022(5):13-23.
被引量:4
2
冯同庆.
研究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特征的方法[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3(2):1-6.
3
肖存良.
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J]
.江苏社会科学,2014(4):72-79.
被引量:56
4
樊鹏.
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对国家稳定的影响[J]
.政治学研究,2009(2):54-67.
被引量:36
5
苗贵安.
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3):47-51.
被引量:8
6
苗贵安,王云骏.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J]
.新疆社科论坛,2009(3):41-44.
7
苗贵安,王云骏.
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4):50-54.
被引量:6
8
高传勇.
中国公共决策的内输入模式及其困境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7-112.
被引量:6
9
李斌.
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10(4):33-39.
被引量:34
10
董石桃.
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视域和方向[J]
.理论与改革,2010(3):149-153.
被引量:7
1
叶竟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四个关键[J]
.民族大家庭,2008,0(2):44-45.
被引量:1
2
李发涛.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新疆为例[J]
.商,2016,0(33):99-100.
被引量:1
3
林萍.
习近平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27-29.
4
林萍.
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共圆中国梦——习近平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10-12.
被引量:1
5
魏宪朝,张玉朝.
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贡献[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3-16.
6
陈建坦.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选择和确立[J]
.福建党史月刊,2010(4):47-48.
7
严庆.
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0(1):46-48.
被引量:2
8
吴秀兰.
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
.青海民族研究,2010,21(2):149-151.
被引量:3
9
陈沛照.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就与启示[J]
.前沿,2010(3):77-80.
被引量:1
10
李瑞.
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00(3):40-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