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文本解读
被引量:7
参考文献7
-
1Duell.sioan.Pear.ce:《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
2易锦海 李晓玲.《交际心理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3次印刷..
-
3王正鹏.《外资获准进入电信行业明年手机能发洋短信》,《北京晨报》,2001年12月14日.
-
4摘选自www.21cn.com,2002年12月10日,《今天你短信了吗?全面调查短信族并让数据说话》.
-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手机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的类型和用途》,2003年9月5日.
-
6[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78,138—147页.
-
7[日]船津卫.《传播学入门》,第58页.
同被引文献33
-
1王寅.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4):39-43. 被引量:106
-
2刘英姿.手机短信的文化解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21(4):66-68. 被引量:8
-
3范红,曲元.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6):72-76. 被引量:22
-
4邢孔辉.简论短信文学的特征[J].琼州大学学报,2004,11(6):83-84. 被引量:9
-
5胡忠青.手机短信的传播学思考[J].理论月刊,2005(9):103-105. 被引量:6
-
6张原.手机短信介入大众传媒反馈的传播学解释[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3):121-123. 被引量:3
-
7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28(7):28-31. 被引量:44
-
8隋海燕.手机短信诈骗的传播分析[J].青年记者,2006(22):65-66. 被引量:1
-
9陈蓓丽,张熠.社会资本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之关系探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0):30-32. 被引量:1
-
10滕云,杨琴.网络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获取[J].重庆社会科学,2007(2):122-124.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7
-
1陈红莲.浅谈短信文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78-80. 被引量:7
-
2靖鸣,刘锐.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手机传播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一[J].新闻知识,2008(6):54-56. 被引量:8
-
3王艳.从传播学角度透视手机短信传播[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22(1):70-72. 被引量:1
-
4黄东花.幽默短信的语言符号学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9,24(12):147-150. 被引量:1
-
5谭文姬.以手机短信为介质的人际传播探析[J].新闻传播,2010(2):38-38.
-
6胡春阳,朱霞梅.民谣、短信及其政治传播功能[J].新闻大学,2012(1):125-132.
-
7李星灿,薛可.分析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现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94-9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9
-
1吴红光.短信文学研究综述[J].襄樊学院学报,2006,27(4):70-74. 被引量:1
-
2吴红光.短信文学内涵辨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57-60. 被引量:2
-
3欧阳琼晖.当前流行文学阅读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7,0(2):118-118.
-
4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99-101. 被引量:68
-
5吴红光.短信文学文本的整体性特征[J].铜仁学院学报,2009,3(6):59-62.
-
6柯志敏,郑培燕.21世纪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微型诗与短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74-78. 被引量:1
-
7李舒婷.2007~2010年中国传播心理学研究概况[J].沧桑,2011(1):106-107.
-
8张涛,罗帅.基于移动学习的手机短信交互体系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3):285-286. 被引量:1
-
9谢麦斯.试论当代短信诗歌与五四小诗之异同[J].金田,2011(10):49-49.
-
10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被引量:239
-
1王文仲.我在中央文革记者站工作的几点回忆[J].党史博览,2009(9):21-24.
-
2高常,张霞.试论新媒体对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2):65-68.
-
3李国政.群众路线践行与典型宣传维度[J].西部广播电视,2014,35(14):45-45.
-
4焦仕刚.新媒介环境下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发展概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媒介化传播研究之一[J].山花(下半月),2012(4):151-152. 被引量:3
-
5王艳艳.微博人际沟通模式探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青年记者,2011(12):31-33. 被引量:2
-
6彼得·沃特曼,王爵鸾.国际信息传播民主化的再认识[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1,8(1):77-94. 被引量:1
-
7刘娜.关于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流通服务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12):200-201.
-
8尚钊.“科学DV”脚本ABC(C)[J].中国科技教育,2012(7):54-55.
-
9白卡娜.对同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档案,2006(S1):53-54. 被引量:2
-
10张瑞德.文章传播的回顾与展望[J].殷都学刊,1990,11(1):3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