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品质。这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行为中哪些是真实自我(真我)的表现,哪些又是掩饰性的自我(假我)的表现呢?历史上对假我行为有临床心理学取向、社会心理学取向和发展心理学取向三种不同的解释,背后相应隐含了青少年三种不同的动机。西方最新研究综合考察了这三种动机和报告假我行为程度之间的联系,提出并验证了知觉到的父母/同伴支持对真我/假我行为影响的模型。另外,有关女性青春期失语现象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模型。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3期25-28,共4页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