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学著述文体论
被引量:
2
Stylistics of Poetic Writings of Plato and Aristotele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诗学著述文体的最大特点和区别 ,是“在场”和“缺席”。选择不同的思想表达方式 ,体现了两人的人生态度、对智者的看法和言说的风格。可是深究起来 ,这种“在场”与“缺席”还只是问题的一面。因为“在场”实际上只对“对话”的在场者有效 ;而“缺席”也可以由当时及后代的大量典籍和资料来加以弥补。
作者
李平
机构地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5-112,共8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文体
文字媒介
修辞
在场
缺席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1
1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2—63页.
2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
[英]W·D·罗斯.《亚里士多德》[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1页.
4
[美]卫姆塞特 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M].(台湾)志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5
古希腊学者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198页.
6
柏拉图.《伊安篇》[A]..《文艺对话集》[C].,.第6、47-49页.
7
[以]塞缪尔·斯柯尼科夫.《如何读柏拉图的对话》[A]..《西方哲学讲演录》[C].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页.
8
柏拉图.《理想国》[A]..载《文艺对话集》[C].,.第75-76页.
9
[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10
罗念生译 亚理斯多德.《修辞学》[M].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共引文献
36
1
王元骧.
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思考[J]
.文学评论,2004(4):5-15.
被引量:17
2
李汇.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论哈代的两性伦理观[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0(1):29-34.
被引量:2
3
刘田.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与元素变奏[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5):97-102.
被引量:6
4
李建中.
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J]
.文艺研究,2006(3):50-59.
被引量:13
5
邹婉秋.
自然美之源——实践[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78-179.
被引量:1
6
陈平原.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J]
.文学评论,2007(3):5-21.
被引量:75
7
薛永武.
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J]
.孔子研究,2007(3):73-78.
8
薛永武.
“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J]
.文学评论,2008(1):100-105.
9
李霞.
知礼、行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J]
.经济师,2008(6):114-115.
被引量:4
10
刘彦顺.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与中国现代美育空间的拓展--理解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一个新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2008(10):106-111.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17
1
黄念然.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15-21.
被引量:135
2
秦海鹰.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
.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30.
被引量:480
3
李玉平.
“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6(2):1-7.
被引量:22
4
李衍柱.
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的双重性和矛盾性——《柏拉图全集》阅读札记[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72-75.
被引量:2
5
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
陈中梅 (I).柏拉图对诗和诗人的批评-柏拉图诗学思想再认识.外国文学评论,2009,.
7
《伊安篇》532B-C.
8
《伊安篇》533E-534D.
9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互文性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
(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引证文献
2
1
李平,莫为.
《诗学》中的柏拉图声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诗学思想互文性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6):72-80.
被引量:2
2
王珊.
浅析柏拉图眼中的诗人[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4(3):41-43.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张池.
《诗学》的文艺理论研究[J]
.黄河之声,2016(10):121-122.
2
黄薇薇.
中国柏拉图诗学研究述评[J]
.中国哲学年鉴,2015(1):174-181.
1
孔令滨.
在场者[J]
.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2012(3):13-16.
2
杨华之.
微光[J]
.诗选刊,2014(5):89-90.
3
马丽华.
要写就写非常经验[J]
.长篇小说选刊,2006,0(3):4-4.
被引量:2
4
邱慧.
“在场”与“缺席”的经典——评彭世贵散文集《经典湘西》[J]
.理论与创作,2011(4):57-58.
5
梁超群.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6
秦泽忠.
兄弟,你脸蛋子发不发烧?[J]
.杂文月刊,2008,0(8):20-21.
7
王族.
幸福被慢慢放大(组诗)[J]
.诗潮,2007,0(1X):20-21.
8
马笑泉.
孤独何止百年(外一题)[J]
.飞天,2016,0(1):126-128.
9
昝风华.
论《孟子》与时代礼俗之关系[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3):133-139.
被引量:2
10
徐霞.
在场的缺席者与被忽略的在场者——十七年文学爱情叙事中的男性形象[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11):35-36.
社会科学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