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111,共23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9
-
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3-127.
-
2王新命.《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A].见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C].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63页第764页.
-
3胡适.《文化的冲突》[A]..《胡适文集》第11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
4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A]..《胡适文集》第5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53-455页.
-
5王晴佳.《(当代中国史学)导读》[A].见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
6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傅斯年全集》第4卷[C].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266页.
-
7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3页.
-
8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A]..《胡适文集》第4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7页.
-
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C].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7页.
共引文献49
-
1阮咏梅.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4(4):180-185.
-
2戴燕.“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 中国文学史经典的生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1-28. 被引量:10
-
3谢保成.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创建过程中所做的贡献[J].中国史研究,2000(3):18-29. 被引量:5
-
4杨联芬.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1-28. 被引量:32
-
5侯云灏.20世纪初近代科学的提倡与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兴起[J].史学理论研究,2001(4):20-30. 被引量:2
-
6盛邦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J].学术月刊,2005,37(5):57-64. 被引量:6
-
7李丹阳,刘建一.新视野下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源研究——石川祯浩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评介[J].近代史研究,2006(5):65-70. 被引量:5
-
8孟凡玉.《红楼梦》中的仪式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管窥[J].红楼梦学刊,2007(2):239-266. 被引量:5
-
9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J].文学评论,2007(3):5-21. 被引量:75
-
10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学术月刊,2007,39(6):146-153.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04
-
1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上)[J].学术月刊,2007,39(7):12-17. 被引量:8
-
2陈犀禾,刘宇清.重写中国电影史与“华语电影”的视角[J].学术月刊,2008,40(4):83-86. 被引量:14
-
3陈卫星.《〈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与胡适的国学思想[J].时代文学,2009(6):153-154. 被引量:1
-
4旷新年.“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南方文坛,2003(1):3-6. 被引量:92
-
5杨匡汉.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分期问题[J].山花,2005(1):130-133. 被引量:1
-
6李杨.“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J].书屋,2002(5):4-15. 被引量:52
-
7张启华.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1986(6):38-41. 被引量:1
-
8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5
-
9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争鸣,1998(6):6-21. 被引量:132
-
10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文艺争鸣,1994(2):10-20. 被引量:179
引证文献20
-
1李怡.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我看“新国学”的“根据”[J].社会科学战线,2005(6):80-85. 被引量:6
-
2杨赛,任,郜.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6,38(4):155-160. 被引量:1
-
3陈方竞.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二)[J].鲁迅研究月刊,2006(4):4-11.
-
4王富仁.“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文艺研究,2007(3):12-23. 被引量:29
-
5跃进.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文史哲,2007(5):22-37. 被引量:4
-
6时胜勋.整体性价值与中国文化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8(2):235-238.
-
7周惠,李继凯.作为文化资源的“国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89-93.
-
8刘宇清.华语电影: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J].电影艺术,2008(5):38-43. 被引量:9
-
9刘保亮.论新国学的多元文化视域[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1):18-21. 被引量:2
-
10刘保亮.新国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5):63-6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5
-
1蒋智琴.浅析全媒体背景下国学文化中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J].汉字文化,2024(7):37-39. 被引量:1
-
2刘姝含.传统文化视域下国学经典传播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3(14):37-39.
-
3陈犀禾,刘宇清.重写中国电影史与“华语电影”的视角[J].学术月刊,2008,40(4):83-86. 被引量:14
-
4刘勇,杨志.全球化浪潮下的知识主体性重构——“新国学”讨论及其向度之观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120-145. 被引量:1
-
5陈国恩.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5-80. 被引量:12
-
6韦济木.“新国学”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157-158.
-
7刘宇清.华语电影: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J].电影艺术,2008(5):38-43. 被引量:9
-
8刘保亮.论新国学的多元文化视域[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1):18-21. 被引量:2
-
9陈国恩.论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27-133. 被引量:3
-
10陈国恩.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J].文艺研究,2009(8):20-26. 被引量:3
-
1许凤英.探索新国学教育 用经典浸润现代少年[J].中小学管理,2016(8):37-39. 被引量:1
-
2李艳.诵读经典 传承国学[J].吉林教育(综合),2013,0(5S):49-49.
-
3叶开.这样的“伪国掌”.不要也罢[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2(6):49-49.
-
4袁济喜.加强实验区建设 创新国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33-34. 被引量:1
-
5康殿英.日记写作与共产党员的修养[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6):17-19.
-
6贺潇潇.“文化常识课”的教学设置计划[J].消费导刊,2010(6):136-136.
-
7杨丹其.吟咏出感觉,体验悟真知——以《孙权劝学》为例浅谈对话体文言文课堂优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0(16):20-21.
-
8李吉东,裴媛媛.“新国学”与古典文献学教学[J].阴山学刊,2016,29(3):99-103. 被引量:1
-
9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上)[J].社会科学战线,2005(1):87-113. 被引量:49
-
10张元生,宋爱荣.“死去活来”教文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43-4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