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治淮》
2005年第3期10-11,共2页
同被引文献13
-
1时兴合,李栋梁,马林,戴升,傅生武,张青梅.长江源头地区冰川变化的气候成因研究[J].青海气象,2005(3):7-13. 被引量:2
-
2张世丰,袁晓伟.“三江源”地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初探[J].中国水利,2005(19):57-58. 被引量:4
-
3胡玉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危机与保护建设战略探索[J].青海科技,2006,13(1):10-15. 被引量:4
-
4丁忠兵.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6(2):45-50. 被引量:17
-
5王小梅,刘峰贵,周强,张海峰,黄芸玛.基于地理学对“三江源”生态难民形成机制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6,22(9):131-134. 被引量:5
-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7-169.
-
7黄锡生,王江.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法经济学的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5):24-28. 被引量:1
-
8叶文虎,万劲波.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6-10. 被引量:13
-
9孙莉,吕斌,胡军.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16-20. 被引量:40
-
10李泽红,郭文杰,董锁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83-87. 被引量:24
-
1毕旸,胡续礼,袁学勤.淮河源头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浅析[J].治淮,2015(4):59-60.
-
2马瑞,朱珠,唐恺,许旺.从淮河干流整治工程的实施看治淮思路的拓展[J].治淮,2017(1):51-52.
-
3杨辉.桐柏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综述[J].治淮,2008(8):47-48.
-
4乾辉.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淮河[J].新长征(党建版),2012(7):60-60.
-
5付华,王宪章,王银山.治淮事业 成就斐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1994,0(4):4-5.
-
6王钧.淮河下游防洪骨干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水利,2003,19(6):11-12.
-
7张群山.做好淮河源头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6,0(3):18-18.
-
8杨忠.淮河源头的生态实践——河南省桐柏县共筑绿色新长城[J].国土绿化,2009(5):33-34.
-
9河南桐柏建设淮河源头生态明珠[J].地理教学,2010(3):64-64.
-
10陈月华.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J].中国防汛抗旱,2009,19(A01):144-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