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曲论对中国诗学的贡献

Contributions of Qu Theory to China's Poetic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兴起于金、元的散曲 ,是中国诗史上一种新的抒情诗歌文体 ,进入叙事文体的戏曲后作为唱词 ,其本质也是诗 ,因此 ,自元发脉的曲论 ,其本体具有诗学性质。本文认为曲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晚期发展作出了三大贡献 :一、提出“热腔骂世”、“气高情烈”的“豪辣”之情说与“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的“至情”说 ,彻底突破了传统诗学“发乎情 ,止乎礼义”和“温柔敦厚”的情感论。二、对自《文心雕龙》首出 ,后来诗词论家言及文体与风格而沿用的“本色”说 ,曲论家据散曲、戏曲作品既成的美感特征 ,发挥而为语言与情感的“本色”论 ,其中“本色语”的强调对于诗在现代的发展极富启示意义。三、与“本色”密切相关又有“雅俗之辨” ,将历代从接受角度提出的“雅俗共赏” ,转向从创作角度提出“俗而不俗”、“借俗写雅”等说 ,以元散曲、杂剧唱词 ,验证了“直、俚、显”向作品整体语境之“文”的转化 ,从而确认了“俗”的美感形态和不可忽略的审美价值。
作者 陈良运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96,共11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张炎.《词源》[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2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 3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4袁枚.《随园诗话》卷八[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 5袁枚.《补遗》卷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共引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