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力量的出现微调了中外企业的不对称格局。3月6日,中国海信集团(下称海信)与德国西门子集团(下称西门子)就“HiSense”的商标纷争,突然在北京发表了和解声明。一场中欧企业间的商标争夺战在双方即将撕破脸之际,突然变得豁然开朗,双方握手言和。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国际化”之前出现,海信的维权行动并非个案,它不啻为我们敲响警钟。商标案为何跨度长达6年之久,强硬的西门子为何在瞬间做出让步?细究其因,海信商标案带来的启发性思考,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日后维权道路上可资研究和借鉴的一章。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加入WTO后,作为国家力量代表的商务部首度介入中资企业的对外纠纷,其意义和影响绝非成功化解这起国际纠纷般简单。因此,从全方位、大纵深和产业环境的角度下来讨论海信商标案的成败得失很有必要。《IT时代周刊》记者在长期跟踪,深入走访当事各方,以及大量掌握内幕信息的情形下撰写此文,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引发政经各界的通盘思考。
出处
《IT时代周刊》
2005年第7期26-33,共8页
IT Time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