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1期34-36,共3页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同被引文献37
-
1许嘉璐.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89-96. 被引量:5
-
2张志达.警惕这样九类词语——中学文言文教学札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37(2):85-89. 被引量:1
-
3许嘉璐.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续)——兼论注释学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84-92. 被引量:6
-
4顾之川.试论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1996,16(3):24-29. 被引量:16
-
5袁家麟.训诂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105-107. 被引量:4
-
6刘敬林.新版高中课本文言文注释教学札记[J].古汉语研究,1994(1):53-54. 被引量:2
-
7肖峰.中学古文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109-110. 被引量:1
-
8陈涛.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商榷四则——“期”“须”“抑”“毋”[J].语文建设,2004(9):37-38. 被引量:1
-
9傅婷婷.《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J].教师之友,2002(6):53-57. 被引量:2
-
10王力.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注释指误[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12S):74-74. 被引量:1
-
1高峰.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教材注音指误[J].语文学习,2004(12):37-37.
-
2郭宝玉.“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商榷[J].青年文学家,2016,0(4X):128-128.
-
3吕永海.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兼词现象[J].语文月刊,2010(1):65-66.
-
4夏能权.也说“去棹”[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6):81-82.
-
5周掌胜.文言文注释应重视同义连用现象[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3):53-54.
-
6王玉栋.文言文同义连文误释现象拾零[J].文学教育,2010(10):148-149.
-
7孙福国.《论语》“毋吾以也”释义商榷[J].枣庄学院学报,2006,23(3):93-95. 被引量:3
-
8师为公.汉语词汇史与大学文言文注释[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67-70. 被引量:1
-
9邓细南.对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中“某同某”、“某通某”字的探讨——兼谈古今字宜单独为一个字类的问题[J].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1):51-56.
-
10麦剑芬.从注释瑕疵看如何实施和完善文言文教学[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9(2):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