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1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Late Qing and Early Ming Dynast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翻译的内容和形式上看,体现了中西文化平等且平和的交流,其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应归结为经济原因。这种翻译活动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双向的。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s of great sense for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intercommun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translation reflected the equality and peacefulnes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s for the reasons, economy is the basic one.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ad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cultural intercommunion.
作者 王佳娣
出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23-126,共4页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对外文化交流 经济因素 翻译活动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culture mutual and equal intercommun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 2[德]利奇温 朱杰勤译.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 3[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M].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 4金尼阁,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扎记[M].何高济等译. 北京:中华书局,1983.
  • 5《学习时报》编辑部.落日的辉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 6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J].岭南学报,1929,1(1).
  • 7礼仪之争:"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是发生在清代康熙时期的重大事件.现在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把这争论看成是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讨论.狭义地讲来"中国礼仪之争"只是指18世纪初年的那场论战,论战分成对立的双方:一方是在北京的康熙皇帝,另一方是在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但是广义地说,这场论战其实缘起于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士始入中国之际,不单开始得早,而且结束得迟,一直迁延到本世纪的1939年,这一年里,罗马天主教宣布废除以往对中国礼仪的禁令,允许天下的中国天主教徒进行祭祀祖先和孔子的仪式.由此算来,"中国礼仪之争"在中西宗教和思想史上有三百多年的经历.
  • 8巴洛克:"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Barroco",原意指外形不规则、怪异的珍珠.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从18世纪中叶,巴洛克一词开始在欧洲艺术史的艺术批评中被使用.当时认为那种浮华的、装饰性的、光怪陆离的风格,对于追求古代艺术的质朴、静穆、严谨的文艺复兴艺术来说,是一种退化和堕落.

共引文献78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