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公共领域在现实中国的重建可能性

The Probability for Reconstructing Public Sphere in Present China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最后20年的改革使中国社会的总体系统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出现,同时为公共领域的真正建构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新兴媒体网络的崛起,为公共领域创造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当下中国公共话语空间主要是在新兴的网络媒介中形成的,因此在大众消费时代转型的公共领域在信息社会有了重生的可能。
作者 王祺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6-137,共2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

  • 1在美国的中国研究学界,将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用来分析清明以来中国社会,比较著名的有Robert K.Schoppa、William Rowe、Mary Rankin和David Strand等,而对此持批评看法的,有Frederic Wakeman、Philip Huang和Philip Kuh等.有关这场争论,参见William T.Rowe,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in Late Imperial China ;Frederic Wakeman, Jr. ,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Philip C.C.Huang,'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in China?,以上三文均见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
  • 2按照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市民社会属于私人领域,是自利性的资产阶级个人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不受国家控制的自主领域,它以市场为中心,通常不扮演政治的功能.而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的经典论述中,意味着在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之间的批判性的舆论空间,是由资产阶级的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在市民社会中,私人利益是一切交换和交往的中心,而在公共领域,公共问题讨论的假设是从各自所理解的公共利益出发的.在欧洲的历史上,这两种现象念虽然有某种历史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互相替代或指称.
  • 3《本社同人之志趣》,《大公报》,1926年9月1日.
  • 4储安平.《我们的志趣和态度》[J].观察,1946.

共引文献18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