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秋夜》的象征问题——兼与张觉先生商榷
被引量:3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50,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同被引文献53
-
1闵乐晓.现代意识的孤独与升跃——关于鲁迅《野草》的文化哲学报告[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6(3):61-65. 被引量:3
-
2闫亚萍.鲁迅《野草·墓碣文》现代意识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S1):193-194. 被引量:1
-
3钱理群.“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J].鲁迅研究动态,1988(3):21-27. 被引量:1
-
4蓝鲜凤.论《野草》的模糊美[J].柳州师专学报,2004,19(4):33-36. 被引量:1
-
5詹艾斌.《野草》的形象主体及其文学思想特征论[J].晋阳学刊,2004(6):90-92. 被引量:1
-
6闵抗生.“无物之物”与“无物之阵”——重读《这样的战士》[J].鲁迅研究月刊,2004(9):38-40. 被引量:5
-
7朱伟华.进入鲁迅精神后园的路标——重释“两株枣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4-68. 被引量:8
-
8郜元宝.《野草》别解[J].学术月刊,2004,36(11):102-112. 被引量:10
-
9王林霞.试论鲁迅《野草》的思想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1(4):58-59. 被引量:1
-
10李玉明.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20-24. 被引量:3
-
1陈元峰.退却的底限——重读张炜小说的思考之一[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4(1):66-71. 被引量:3
-
2李洁非.张炜的精神哲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1(1):80-80. 被引量:6
-
3薛毅.鲁迅的散文诗《希望》评说[J].中文自修,1996(2):2-4.
-
4孙郁.徐星小说的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1991(2):70-75.
-
5远寒.“RSD职业油画家组合”为谁而画?[J].收藏投资导刊,2013(7):43-45.
-
6王辉.论张炜小说创作的精神哲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5(6):77-80.
-
7周保欣.文化视阈下的文学苦难叙述[J].理论与创作,2005(1):50-53. 被引量:3
-
8摩罗.张炜:需要第四次腾跳[J].当代作家评论,1998(1):29-32. 被引量:3
-
9袁济喜.《淮南子》与中国文论精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46-52.
-
10郜元宝.人心必有所依凭……——关于现代文学遗产[J].文艺争鸣,2010(6):5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