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帮、会党与中国工会运动──也评六卷本《中国工人运动史》与此有关部份
被引量:3
出处
《工会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3期77-80,共4页
Theory & Practice of Trade Unions
同被引文献158
-
1艾棣.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刮起的“工会消亡”风[J].工会博览,2004(12):40-41. 被引量:2
-
2周建超.大革命时期中共关于城市帮会工作的政策与策略[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3):42-49. 被引量:4
-
3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纪念“鞍钢宪法”诞生四十周年[J].党史纵横,2000(12):4-6. 被引量:5
-
4黄美真.沦陷时期的上海工运[J].历史研究,1994(4):105-119. 被引量:7
-
5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9(2):115-120. 被引量:20
-
6翁有为.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J].山东社会科学,1997(3):67-71. 被引量:8
-
7樊济贤.建国初期有关工会问题的分歧与争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9,18(6):24-26. 被引量:2
-
8清末各省设立农会史料[J].历史档案,1998(2):63-74. 被引量:10
-
9胡训珉.论上海帮会从暴发到暴亡的两次蜕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76-82. 被引量:3
-
10马小泉.地方自治: 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J].天津社会科学,1997(4):104-111.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76
-
1陈宇恒,魏志鹏,徐辰烨.饭圈行为与网络政治参与[J].当代青年研究,2022(5):13-23. 被引量:4
-
2冯同庆.研究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特征的方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3(2):1-6.
-
3肖存良.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J].江苏社会科学,2014(4):72-79. 被引量:56
-
4樊鹏.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对国家稳定的影响[J].政治学研究,2009(2):54-67. 被引量:36
-
5苗贵安.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3):47-51. 被引量:8
-
6苗贵安,王云骏.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09(3):41-44.
-
7苗贵安,王云骏.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4):50-54. 被引量:6
-
8高传勇.中国公共决策的内输入模式及其困境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7-112. 被引量:6
-
9李斌.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4):33-39. 被引量:34
-
10董石桃.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视域和方向[J].理论与改革,2010(3):149-153. 被引量:7
-
1杜万启.中国工会运动的七十年[J].北京党史研究,1995(3):16-18. 被引量:2
-
2河南武陟:推行帮民助困新模式 党建慈善互促互进[J].党课,2012(18):44-44.
-
3新中国工会运动的杰出领导人──赖若愚[J].中国工运,1995(5):16-17.
-
4罗国辉.民国时期上海丐帮的内幕[J].文史月刊,2008(3):43-48.
-
5李鹏展.是"带黑"还是"黑"?[J].犯罪研究,2003(2):41-43. 被引量:1
-
6郑桥.《国际工人运动史》简介[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87,6(1):79-80.
-
7史言.北京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J].工会博览,2003(9):39-40.
-
8杨丽.再创昆明工运新辉煌[J].中国职工教育,2007(7):55-55.
-
9王同勋.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J].群言,1997,0(11):14-17.
-
10范政.赵世炎与中国工人运动[J].重庆社科文汇,2001(12):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