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感觉文学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翻译与接受——文体与思想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刘呐鸥及其周围的一群作家被文学史家称之为"新感觉派",一方面固然表明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相似乃至某种血缘关系;但另一方面,因其名称的相同,也令许多研究者十分关注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诚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新感觉派文学就其接受外国文学的视野而言,不限于新感觉派一家,还要更为广泛,包括二、三十年代涌入中国的其他现代主义文艺思潮①.
作者 王志松
出处 《日语学习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8-74,共7页 Journal of Japanese Language Study and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16

同被引文献18

  • 1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载《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9页.
  • 2《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31页.
  • 3熊月之主编,许敏著:《上海通史》(第10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 4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页.
  • 5郑振铎:《世界文库发刊缘起》,见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97页.
  • 6邹振环:(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 7孔惠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第26页.
  • 8鲁迅:《域外小说集·略例》,《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 9沈雁冰(茅盾):《谭谭<傀儡之家>》,《文学周报》第176期,1925年6月7日.
  • 10[挪威]比约恩·海默尔:《易卜生--艺术家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9页.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