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诗歌由个体承担的理论前提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迄今为止,人们关于后新诗潮的看法意见纷纭.有相当部分的学者看到后新诗潮的诗歌写作是一种“个人化写作”,尽管对个人化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个关注当代诗歌的学者将不难看出这一主张背后的“意识形态”意味——在1980年之前,甚至在“朦胧诗”阶段,诗歌写作一直未能摆脱外在“代言”的角色,即把诗歌写作当做一种宣传或斗争的工具,因此个人化写作成了反拨宣传性或工具性写作的有效手段。相反,持另一种观点的学者却认为诗歌写作的“代言”角色并未损害诗歌的价值,诗歌史的事实是,那些伟大的诗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代言”的角色,因而后新诗潮的缺陷恰恰在于过分迷醉自我而损害了诗歌价值。
作者 郜积意
出处 《诗探索》 2000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Poetry Exploration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9

  • 1毛翰.诗歌的即时性与永恒性[J].书屋,2002(2):28-30. 被引量:1
  • 2塞缪尔·亨廷顿 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71,173,175页.
  • 3杰姆逊 张旭东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三联书店,1997年.第11页.
  • 4梁宗岱.《谈诗》[A]..《诗与真二集》[C].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页.
  • 5程抱一:《法国七人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 6黄灿然:《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1999》,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422页.
  • 7西渡:《诗歌中的声音》,《灵石岛》网站2005年8月5日下载.
  • 8郭沫若:《诗论三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 9陈敬容.《和唐祈谈诗》[J].诗创造,1947,.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