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2000年第4期8-10,共3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36
-
1郭文龙.需要·价值·利益[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5):6-7. 被引量:2
-
2王桂泉.物质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党政干部学刊,2001(2):16-17. 被引量:2
-
3焦健.论国家利益概念及其判定标准[J].欧洲研究,1999,20(2):35-39. 被引量:4
-
4叶蓬.利益范畴之我见[J].现代哲学,1999(3):42-46. 被引量:2
-
5谭培文.利益范畴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解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7(3):76-80. 被引量:6
-
6刘跃进.价值·与人相关的价值·人的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1992(4):71-76. 被引量:3
-
7王伟光.论利益范畴[J].北京社会科学,1997(1):63-67. 被引量:21
-
8杨信礼.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功能与运行过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6(4):28-33. 被引量:15
-
9邓海峰.环境容量的准物权化及其权利构成[J].中国法学,2005(4):59-66. 被引量:122
-
10高鹏程.利益概念的语言形式分析[J].学术交流,2007(1):39-4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3
-
1曹丽慧,虞新胜.新时代生态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及出路选择[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9(1):6-13.
-
2李润珍,晋涛.单位意志在单位犯罪中核心地位的确立——重新界定单位犯罪[J].新疆社科论坛,2006(2):39-44. 被引量:4
-
3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23-29. 被引量:15
-
4李云波.第三人侵害缔约利益的救济基础[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5):153-158. 被引量:2
-
5刘跃进.为国家安全立名——国家安全研究中概念问题的逻辑批判[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5(1):1-6. 被引量:9
-
6李叶叶.公共利益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8(2):219-222. 被引量:9
-
7李云波.合同目的的利益论解释[J].学海,2009(4):163-166. 被引量:6
-
8储诚炜.利益逻辑、社会变迁与农民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8-19. 被引量:1
-
9万龙.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利益诠释——兼论宪政制度是合法性的刚性基础[J].研究生法学,2011,26(3):117-126.
-
10卢迎春.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1,26(4):16-19. 被引量:3
-
1霍玮玮.论微博对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推动[J].管理观察,2012(28):133-135.
-
2党员意识淡化的六种原因[J].党课,2008(7):19-19.
-
3艾华.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J].现代物业,2003(8):23-25.
-
4刘国栋.学习邓小平同志建党思想应持科学态度[J].探索,1990(2):6-8.
-
5刘建武.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中共党史研究,2009(2):17-24. 被引量:5
-
6张攀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3):57-59. 被引量:2
-
7杨显苏.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1(5).
-
8薛德震.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7(6):33-35.
-
9张玉新.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1(12).
-
10刘庆斌.践行群众路线重在落实好“四权”[J].求知,2014(10):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