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周代三年之丧考
被引量:
2
The State of the "Three-year Mourning" in Dongzhou Dynast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周代通行三年之丧,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行之。但实行的具体情况与《仪礼·丧服》所载稍异,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死板,居丧期间也可以进行一些日常活动。三年丧于周代存在地域上、社会等级上的差别,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充实的。
作者
李洪君
出处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68-72,共5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周代
三年之丧
丧服
分类号
K2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6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杨军.
论三年之丧[J]
.齐鲁学刊,1996(6):25-27.
被引量:2
2
杨朝明.
“三年之丧”应为殷代遗制说[J]
.史学月刊,1995(2):13-17.
被引量:6
3
黄瑞琦.
“三年之丧”起源考辨[J]
.齐鲁学刊,1988(2):49-52.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11
1
方述鑫.
“三年之丧”起源新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8-103.
被引量:5
2
唐紫薇.
汉代“三年之丧”的形态演进及其动因探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6):34-41.
3
陈锽.
《丧服图》题铭与图像内涵试析[J]
.新美术,2014,35(7):36-44.
4
贾辰阳.
“孝”的词源学解读[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4):68-72.
5
何丹.
“三年之丧”的起源诸说评议[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6):11-20.
6
鄭任釗.
“亮陰”考論[J]
.文史,2019(2):257-264.
7
吴飛.
三年喪起源考論[J]
.文史,2020(3):217-233.
被引量:3
8
周启荣.
孔子的文化多元观与其身份认同[J]
.人文论丛,2020(2):115-139.
9
宋立林,李文文.
绍述洙泗学统致力正本清源——杨朝明教授学术思想述略[J]
.天中学刊,2024,39(3):65-74.
10
劉偉,劉傑.
古禮新知:由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再談“三年不言”問題[J]
.简帛研究,2023(1):58-67.
同被引文献
69
1
顾万发.
试论新砦陶器盖上的饕餮纹[J]
.华夏考古,2000(4):76-82.
被引量:30
2
倪德卫,夏含夷.
晋侯的世系及其对中国古代纪年的意义[J]
.中国史研究,2001(1):4-11.
被引量:14
3
王文耀.
金文月相的定点析证[J]
.社会科学战线,1989(4):171-176.
被引量:1
4
彭林.
关于师兑二器的排序问题[J]
.考古,2002(4):81-84.
被引量:4
5
范毓周,周言.
西周金文历谱与历史年代探论[J]
.史学月刊,2002(1):19-28.
被引量:4
6
曹书杰.
《古本竹书纪年》西周年代的五个时段及年数推求[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33-39.
被引量:1
7
李丽娜.
也谈新砦陶器盖上的兽面纹[J]
.中原文物,2002(3):28-31.
被引量:6
8
谷飞.
试论殷墟文化分期与殷墟青铜器分期的关系问题[J]
.中原文物,2002(3):32-33.
被引量:4
9
庞怀靖.
对西周铜器梁其鼎及(亻+舟+关)匜王年的推断[J]
.考古与文物,2002(5):49-50.
被引量:5
10
董琦.
王城岗城堡遗址再分析[J]
.中国历史文物,2002(3):15-23.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2
1
李洪君.
论三年丧俗起源于武王伐纣[J]
.兰台世界(下旬),2011(11):63-64.
被引量:1
2
李维明.
寻逝岁流年 续学术长河——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公布后学术动态示要[J]
.殷都学刊,2003,24(1):30-40.
二级引证文献
1
1
何丹.
“三年之丧”的起源诸说评议[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6):11-20.
1
吴薇薇,吴晋生.
郭沫若在古史研究中的几点失误──兼论三代纪年[J]
.贵州文史丛刊,1995(5):15-18.
2
李洪君.
论三年丧俗起源于武王伐纣[J]
.兰台世界(下旬),2011(11):63-64.
被引量:1
3
丁鼎.
“三年之丧”源流考论[J]
.史学集刊,2001(1):7-15.
被引量:15
4
方述鑫.
“三年之丧”起源新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8-103.
被引量:5
5
李兆宇.
论“三年之丧”在晋唐间的演变[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4):48-52.
6
丁鼎,王明华.
“三年之丧”为武王创制说平议[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3-106.
7
刘伟.
三年之丧:《左传》中服丧礼研究[J]
.青春岁月,2015,0(5):214-214.
被引量:1
8
李兆宇.
以厌降为中心看“三年之丧”由“杀”到“隆”的转变过程[J]
.文化学刊,2016(7):208-212.
9
刘伟.
中原文化影响下的高句丽婚丧习俗[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1):16-18.
被引量:4
10
李复华.
关于夏禹的两个问题[J]
.四川文物,1999(5):5-9.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