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术界》
2002年第1期85-97,共13页
Academics
参考文献5
1 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J] .中国社会科学,2000(5):59-70. 被引量:141
2 梁治平.法治进程中的知识转变[J] .读书,1998,0(1):14-20. 被引量:29
3 (法)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著,王东亮等.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99.
4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三联书店,1998.
5 (荷)范坡伊森(VanPeurson,C.A.)著,刘东,谢维和.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二级参考文献51
1 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41页
2 佩翠西·威廉姆斯著. The Alcherny of Race and Rights , 1991.
3 Richard Delgado, "Legal Scholarship: Insiders Outsides. Editors", 63 Colo. Law Rev. 1992, p. 717.
4 Richard Delgado and Jean Stetancic, "Critical Race theory: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79 Va. Law Rev. 1993, p. 461.
5 John O. Calmore, "Critical Race Theory , Archie Shepp, and Fire Music: Securing an Authentic Intellectual life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 6.5 s. Cal. Law Rev. , 1992, p. 2129.
6 Paul Carrington, "Of law and the river", 34 J. Legal Education, 1984, p. 222.
7 Owen M. Fiss, 35 J. Legal education, 1985.
8 Richard A. Posner, 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229.
9 Andreas Huyssen, "Mapping the Postmodern", in Feminism/Postmodernism, pp. 234-236, Linda J. Nicholson ed,, 1990.
10 劳森.《反省性:后现代的困境》.载岛子译.《后现代状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
共引文献168
1 李屹.民事送达的中国难题及其制度回应[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9(2):347-367. 被引量:2
2 李洋.民间规范与地方立法的互动平衡[J] .西南法律评论,2020(1):34-52.
3 杜宴林.当代中国法学人才理论思维的培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40(4):36-50. 被引量:10
4 匡梅.法治现代化视阈下的“习惯法”与“民间法”之辨——兼论怒族传统规范的现代性转型[J] .北大法律评论,2020(2):214-241.
5 汪习根,桂晓伟.和谐司法六论[J] .长白学刊,2008(1):68-73. 被引量:1
6 夏宏.法哲学与法理学: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两种法学理论[J]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2):65-71. 被引量:3
7 张宝营,杨越.后现代法学简论[J]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23(6):13-15. 被引量:1
8 代正群.后现代法学视野中的司法正义观[J]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6):36-39.
9 熊伟.诠释与反思:法律后现代危机的现代性批判与启示[J] .金陵法律评论,2009(1):149-156. 被引量:2
10 蔡道通.后现代理论及其对中国刑事政策选择的可能意义[J] .法律科学,2004,22(4):39-4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8
1 陈凤珍.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S1):102-107. 被引量:8
2 肖巍.“天人之际”:积极的和消极的意义[J] .人文杂志,1999(3):28-32. 被引量:2
3 李光昱.浅谈中国古代法律的宗教性[J] .中外法学,1999,11(2):105-109. 被引量:15
4 付子堂.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9,21(6):21-28. 被引量:66
5 张守文.经济法学方法论问题刍议[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4):70-78. 被引量:17
6 周新军.论合同解释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统一[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209-212. 被引量:9
7 周林彬.从法学的不自足到法律经济学的推进——兼论法律经济学课程的设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100-105. 被引量:14
8 何柏生.理性的数学化与法律的理性化[J] .中外法学,2005,17(4):459-478. 被引量:15
9 任继江.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特征及走向[J] .开封大学学报,2006,20(2):11-13. 被引量:7
10 郑艺群.环境法学理论的创新和调整——以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为视角[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133-13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1 李丽辉.从传统到法律[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4):332-333.
2 徐永康.全球化与多样性:法律文化发展的趋向[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6):36-40. 被引量:3
3 李岳.合同语言的内在秩序与合同解释的客观主义[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84-86.
4 陈光.阐释法律的能与不能[J] .科技信息,2007(26):253-253.
5 栾爽.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 .学海,2008(4):179-183.
6 王哲民,陈伯礼.论中国当代文化转型对环境法的影响[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32(1):125-129. 被引量:1
7 吴飞飞.论法律数字化的功能、可能风险及其优化[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4):86-9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6
1 宋涛.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与诠释社会学——二十世纪社会实证分析主义思潮研究[J] .前沿,2010(21):73-76.
2 潘思羽.全球化趋势下东方传统法文化的应对[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8(4):65-68.
3 朱龙娟.法文化与法的民族性的关系[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2(11Z):83-84. 被引量:1
4 王璐.地方政府债券违约风险处置的法治逻辑[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2):121-129. 被引量:9
5 胡锋.生态女性主义法哲学视域下环境法治完善进路[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5(3):18-22.
6 李佳飞.论我国立法者职业伦理教育的三重维度[J] .法学教育研究,2023,42(3):64-85.
1 徐良.本体论: 庄子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4):13-19.
2 陈哲.何为正义:法律科学的迷思——读彼得·萨伯《洞穴奇案》有感[J] .公民与法(审判版),2016,0(2):57-57.
3 乔健.论韩非对老子的修正[J] .思想战线,2008,34(3):64-68. 被引量:1
4 韦晶星.“文革”怪象的符号学解析[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3X):28-29. 被引量:4
5 沈大明,张灏.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J] .求索,1993(3):66-70.
6 姚天祥.论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J] .晋阳学刊,2005(5):65-68. 被引量:3
7 潘德荣.诠释哲学:从狄尔泰到伽达默尔[J] .江淮论坛,1992(4):25-30. 被引量:4
8 杨萍.祛魅抑或复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思考[J] .新西部(理论版),2007(04X):101-102. 被引量:2
9 杨绍文,杨晓燕.人与自然:基于“价值”概念的演变[J] .泰山学院学报,2004,26(4):52-54.
10 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论语言的自然属性和文字的人造属性[J] .汉字文化,2008(2):61-64. 被引量:3
;